孩子容易生病是免疫力不强?人体免疫越强越好?你一直都错了中国数字科技馆 2017-10-25 |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白求恩军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王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大人经常说,容易生病的孩子是因为免疫力不强,是真的吗?有什么增强免疫力的方法,有没有免疫力太强引起的疾病?
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有的家长从容不迫,小孩长得很健壮;有的家长紧张兮兮,小孩却三天两头生病。为什么我的孩子就比别的孩子身体差呢?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免疫力低下的孩子容易生病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人体免疫的知识。
人体免疫:三大功能形成自我保护
免疫是人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自我保护功能,我们称其为人体免疫功能,这个功能非常完善和强大,归纳起来,免疫对人体有三大功能:
第一个功能就是保护人体不被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感染,我们把这称之为免疫防御,这一功能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人有免疫防御,才能在到处都是微生物的环境中生存,有的人平时容易受细菌或病毒感染,就是免疫防御功能低下,那么医务工作者就要想办法把这种人的免疫防御功能恢复起来,而不是单纯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要杀细菌或病毒,如果采取后者,你今天把患者的感染治疗了,过不了几天又会感染,如果一个人的免疫防御功能完全丧失了,任何药物都救不了。
免疫的第二个功能是清除人体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例如,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它的寿命只有120天,之后,就会死去变成垃圾,这时,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将它们清除出体外,为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提供良好的内在环境,人体的其它细胞也如此。但健康人体的免疫不会排斥和伤害自身正常细胞,也就是说对我们身体里的正常细胞是稳定的。
所有免疫的这一功能也被称之为免疫稳定,如果一个人的免疫稳定功能出现了问题,免疫就失去了这种区别能力,就会对自身正常细胞发生排斥和破坏作用,导致疾病发生,我们把这一类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稳定(图片来自网络)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某些肾脏疾病就属于这类疾病,这些疾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免疫系统破坏自身组织细胞。有些糖尿病也属于这类病,大家知道,有的糖尿病与胰岛素缺乏有关,人体内的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β细胞合成分泌的,胰岛素能让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中分解提供能量,胰岛素缺乏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组织细胞,堆积其中,血糖升高,有些人的免疫系统失去了应有的识别和区分能力,对胰腺中的正常β细胞发生排斥和破坏,造成胰岛素的缺乏,成为糖尿病发生的免疫原因。
糖尿病与胰岛素(图片来自网络)
人体中经常发生的组织损伤,往往不是外在因素造成的,而与免疫稳定功能异常有关,免疫稳定功能异常还可能表现为,不能有效地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如果发生在血液中,这些没有被清除的衰老死亡细胞就会聚集形成血栓,或黏附在血管壁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有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免疫的原因。
没有被清除的衰老死亡细胞聚集形成血栓(图片来自网络)
免疫的第三个功能就是能及时清除人体内出现的癌细胞,防止癌症的发生,我们称其为免疫监视。在我们人体的血液和淋巴液里活动着一些特殊的免疫细胞,我们称它们为“游动哨兵”,它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癌细胞,就会及时地消灭它,所以,我们多数人没有得癌症,不是我们体内没有出现癌细胞,而是我们有免疫监视能力,能在第一时间消灭它,使得它无法进一步生长繁殖形成肿瘤。
对于孩子而言,主要是免疫防御发挥作用,当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时,孩子对生活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缺乏抵抗力,就容易感染,感染后病程长、治疗难、易复发,表现为爱生病。
孩子的免疫能力是个逐渐发育的过程,6个月之后孩子体内抗体水平最低,所以感冒发烧、生些小病不足为奇,毕竟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是少数,如果真的是生病频率高,可去医院做个免疫功能检查,如没有问题就可能与带孩子的方式有关系,尤其是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够合理等,不一定是免疫系统有问题。
增强免疫力,你应该这样做
经常会有家长询问怎样做才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一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注意:
1.营养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合理完善的营养,是维持孩子正常免疫力的物质基础,单是一种营养素的缺乏都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力,造成抵抗力的下降,使孩子容易生病。
饮食科学营养(图片来自网络)
谈到营养,每一个人对营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在有的家长总怕孩子缺营养,每天鸡蛋、牛奶和肉类放开吃,如果孩子不吃掉这些东西,家长就着急,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这些东西才是有营养的,多吃就身体好、免疫功能好、抵抗力强。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美味,现在顿顿都在吃。
不可否认这些东西是营养品,适量食用有助于体格发育,但过度高蛋白饮食会危害人的健康,过多的蛋白质在肠道中被分解的中间产物和腐败产物经肠吸收入血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还有为了提高营养,过量服用维生素和强化食品的情况,这些做法都是对营养的误解。
有些人认为,科学、合理的营养是有钱人才能做到的。一谈到营养,人们马上想到是海参、燕窝、鱼翅等,其实这些东西和营养关系不大。一般家长只要懂一些医学、科学常识,大家都能做到饮食的科学、营养。
在儿童营养方面还要注意垃圾食品。小孩子一般都喜欢吃零食,尤其是薯条、可乐等一些高热量、高脂肪、多糖食品,这些食品有的还添加了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对小朋友的身体是不利的,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远离这类食品。
2.注意精神因素对孩子健康的影响
有些家长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惊吓,孩子需要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但在孩子睡觉的时候,父母经常高声说话,把电视音量开得很大,往往对孩子产生惊吓;有些父母高兴的时候爱把孩子高高举起、抛下,左右摇晃,小孩看上去玩得很开心,但随后睡眠表现出受惊吓症状,如啼哭、易醒、不能熟睡;有些父母心情不好时,当着小孩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吃饭时训斥孩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进食和消化,这些做法都会严重损害小孩的心灵,还可能造成一生的精神阴影,还会降低孩子对疾病的抵抗力。
3.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不要过度溺爱孩子(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大人就别代替,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们想到的和想做的都是身心发育所需要的,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锻炼体格增强免疫力,这也是现在的孩子非常缺乏的方面,但凡体质差、爱生病的孩子,很多都有被过度溺爱的家庭背景。
过度溺爱孩子的另一个方面还表现在穿衣戴帽上,有些家长总觉得小孩爱感冒是穿衣少了,于是常年给孩子穿得严严实实。但孩子活泼好动,容易出汗,若没有及时换衣服或抹汗,风一吹,更容易受凉感冒。而且,这样做会降低孩子对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出现所谓的弱不禁风。正确的做法是,小孩的衣着应随天气变化而及时增减,适当地让孩子经受一点耐寒锻炼,以增加抗感冒的能力。
4.多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以阳光和新鲜空气为伴,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动用全身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好处的。
如与小朋友一起拍皮球、溜旱冰、“造房子”、跳皮筋、玩水玩沙,既满足了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又增加了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户外活动让孩子亲近了阳光和新鲜空气,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骨骼发育和骨量的增加,还可以促进肺的发育,从而增加肺活量,有利于乐观人生态度的培养。户外活动能明显地增强孩子的免疫力,而且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
5.正确看待孩子生病
在孩子“生病”以后,做家长的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感冒、发烧、拉肚子、咳嗽,是每个孩子成长都必须要经历的。
有时候孩子“生病”并不是真正的生病,只是他们“成长的信号”。大人太过紧张,反而会加剧孩子对疾病的恐惧,家长要学会尊重疾病发展的规律,家长们太过心急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害了宝宝,这里要提醒家长对于儿童而言别过于依赖药物,特别是抗生素,有时药物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疾病本身。
体温高不等于发烧(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孩子发烧不一定是病,也不一定是坏事。发烧本身只是一种症状,而非一种疾病,它代表着身体对抗外来病原体侵袭所出现的正常反应,有时候也不一定是由感染引起。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发烧,为什么?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比成人活跃,儿童的后天免疫还没有完善和稳定,对环境中的抗原异物非常敏感,常常以发烧的方式表现出来,正是因为这一次一次的感染、发烧才让孩子的免疫力一天一天增强,对常见病的抵抗力越来越强,慢慢地感染、发烧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对于一般的感冒、发烧,家长最好不要随意用药,因为药物尤其是抗生素会干扰免疫应答的自然过程,人体不能获得好的免疫效果。当然,如果孩子生了病,家长要照顾好他们,让孩子得到充分地休息、合理的营养,同时要注意保暖防寒,这样做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并获得好的免疫。
此外,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一些外在因素也常常可以引起孩子的体温上升,比如刚洗完澡、刚喝完奶、刚运动后、穿得太多等。
就算真的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家长也别和它过不去。从医学的角度讲,家长大可不必对退烧太心急,其实发烧不是“敌人”,而是帮助宝宝恢复的“战友”。发烧是宝宝体内的免疫细胞活性会增强,而不利于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有助于宝宝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发烧还有利于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少孩子经过一场发烧后,好像长大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发烧加快了脑细胞的代谢和新生。就像异物吸入气管后会引起咳嗽一样,咳嗽是人体清除异物、自我保护的表现。
6.讲卫生不可过度
虽然卫生条件的落后会滋生各种疾病,然而最近却有研究人员发现,过度讲卫生也不一定是件好事。科学研究还发现,如果一个动物出生后生活在一个无菌环境中,它的免疫功能会退化。
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而且这些微生物经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在某些微生物少量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迅速消灭,并且在体内形成相关抗体等免疫物质,就算下次大量该微生物再次进入人体,因为体内已经有了针对这种微生物的抗体等免疫物质,便可以迅速消灭它,从而保护人体免得疾病。我们接种的各种疫苗都是该病的灭活或减毒的微生物。
生活环境过于干净,孩子的免疫系统很难接触到微生物,就无法尽早地形成针对这些微生物的免疫,造成孩子对一些常见病的抵抗力低下。同样的疾病会产生更恐怖的后果。儿童时期是获得后天免疫的黄金年龄段,错过了这个阶段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不能经常用酒精等消毒剂擦拭宝宝的东西(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用了不干净的东西会出现健康问题,力求孩子的生活环境及用品都是无菌的,经常用酒精等消毒剂擦拭宝宝的东西,然后就直接给孩子玩耍或啃咬,有时还把刚擦过的东西给宝宝,宝宝随后就送到嘴里。
殊不知过分使用消毒用品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可能还会因为食入消毒剂而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发生消毒剂导致的过敏现象,如皮疹、大便带血等。孩子也尽量不要使用含有消毒剂成分的洗漱用品,长期使用会降低皮肤屏障的抵抗力,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孩子尽早适当地接触一些过敏原,可以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因为在儿童时期人体免疫系统学习和记忆能力很强,早期接触一些过敏原,可以产生对人体有益的免疫耐受,减少过敏症的发生。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过度清洁并不利于人体健康,但我们并不建议我们丢掉肥皂或放弃必要的卫生习惯,只是说,对于讲卫生不要过于吹毛求疵,有时少许的不清洁反而会有利于健康,尤其对与儿童。
人体免疫功能越强越好?这是误解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体免疫功能,许多家长受到一些药品、食品广告的影响,错误地理解为人的免疫力越强越好,这是一种对人体免疫的误解。
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免疫反应会得到非常精确的调控,免疫反应的结果是消灭和清除对人体有害的异物,而保护我们自身的正常组织和细胞;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反应过度或出现反应偏差,攻击自身正常成分,甚至造成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肠病等等,种类繁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细胞核成分产生出了大量的自身抗体,诱发了攻击全身多种细胞的免疫反应,造成心、脑、肾、肺和皮肤等多种器官的损害;急性重症肝炎是免疫系统在清除肝炎病毒的过程中把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也攻击破坏了,造成肝脏在几小时内发生坏死,这种现象在免疫学上被成为免疫病理损伤,是免疫系统在清除细胞内感染时所伴随的免疫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针对自身免疫性病的治疗策略就是免疫抑制治疗,把患者的免疫力调低来减轻对自身细胞的免疫破坏,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各不相同,基础研究尚不深入,这是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根治的主要原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治有待基础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论突破。
为了减轻免疫系统抗细胞内感染时所伴随的免疫病理损伤,在治疗这类疾病时我们也不得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如2003年对SARS患者的治疗。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增强他的免疫力才对啊?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就是对免疫一知半解,没有真懂。
所有病毒和有些细菌如结核杆菌感染属于细胞内感染,人体免疫系统清除细胞内感染微生物时,被感染的细胞也遭破坏,如果被这类微生物感染的组织细胞比较少,这些细胞被破坏了对人的生理功能影响不大,被破坏的地方也会被人体自行修复,如有些人的肺上有小的钙化点,就是这个原因,如一个人的某个器官的大部分细胞被感染了,这个人免疫功能又很强,就有可能在数小时内通过免疫反应把这些感染细胞都破坏掉而严重影响人的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这是某些病毒感染时的特殊现象,如亚急性肝坏死、重症SARS等,必须要予以重视。过强的免疫防御防御也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处理这样的病人也得采取降低免疫力来减轻炎症损害的方法。
在全民提倡“提高免疫力远离疾病”的大潮中,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人体免疫功能,免疫功能不是越强越好,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造成的危害比免疫功能低下更可怕,我们提倡的是免疫系统的健全和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必须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盲目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在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维护好我们的免疫系统,让人人享有健康,远离疾病,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