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阿蒙森的小船走出了加拿大北极群岛那迷宫般的海域,成功地看到了来自旧金山的美国捕鲸船。太平洋的气息,意味着西北航道已经走通!1906年,阿蒙森在阿拉斯加西岸的诺姆港停靠,为此次历史性的穿越画上句号。
工业革命刚刚过后的19世纪中叶,那时,人们觉得现有的技术条件已经足以让人到达北极点,于是向北极点的冲击开始了。
参与富兰克林救援行动激起了美国人对北极的兴趣。1852年,参与救援的“先进”号以寻找富兰克林为名又一次岀航,试图到达北极点,但无功而返。同样对北极燃起雄心的还有查尔斯•豪尔。出生在佛蒙特州的豪尔只受过初等教育,甚至从未接触过船只,却对富兰克林的失踪产生了兴趣。他认为“只有生活到当地的原住民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有可能弄清楚富兰克林悲剧的全部事实。”
I860年,40岁的豪尔将想法付诸实践,独自进入北极。他从学习吃生肉开始,3年中先后8次深入因纽特人中间,不仅搜集到了富兰克林探险队的大量遗物,还于1871年驾驶着“极地”号蒸汽帆船进入北冰洋,到达北纬82°11'的地方,向北极点迈进了一大步,成了美国北极探险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也就是在这次探险中,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接着,英国人于1876年5月进到了北纬83°20'26〃的地方,进军又具有了一种新的含义,即演变成了一场到达北极点的竞赛。1857年,奥匈帝国海军上尉魏普雷希特建议在北极地区建立一些考察站,配备上必要的仪器,以便同时进行综合而连续的观测。这位魏普雷希特上尉自1871年起,在本国陆军上尉佩叶的陪同下,驾驶蒸汽船“泰格早夫”号开始了两次目标为北极点的远航。他们首航来到了新地岛的北边,再次出航,“泰格早夫”号被冰牢牢冻住。他们最终弃船而去,并在1873年发现了陆地,即以奥匈帝国皇帝命名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最终,他们于1874年遇到俄国渔船获救。
魏普雷希特上尉的建议终于得到了采纳从而有了1882一1883年的第一次“国际极地年”。可惜上尉本人已经死于北极探险,不能参加了。参加国际极地年的美国格雷利探险队刷新了人类到达北极的最北纪录,即有两位队员到达了北纬83°24',并留下了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
在1881年,美国海军上尉乔治•德朗也在他带领的改装加固游艇“珍妮特”号的北极探险途中不幸遇难。小船被冰雪冻住后被挤破,队员绝望地在冰面上跋涉,却发现洋流在把浮冰往他们行进的反方向推去,最后只有少数人幸运地到达了一个小村庄而得救。但这次考察为以后的北极探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它揭示了洋流和浮冰运动的一些规律。
第一支得到证实的全程依靠人力往返北极点的队伍是1995年由加拿大人理查德-韦伯和俄罗斯人米沙•马拉霍夫组成的“WeberMalakhovExpedition"探险队,他们完成了人类首次无后援北极点往返徒步探险(出发点是加拿大的沃德•亨特岛,全程没有狗、没有飞行器、没有补给,甚至没有后备的协作)。2月14日他们离开沃德•亨特岛,88天后到达北极点,6月15日回到沃德•亨特岛。
他们创造了122天的最长无后援极地徒步记录。从那以后,没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过北极点往返。而全世界也只有他们曾4次徒步到达北极点。
作者:余春,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进修于中山大学研究 生院现代文学专业。曾任《海军装备》杂志总编辑、编审、大校 军衔、专业技术四级;第三届中国期刊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 会会员,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客座教授,海军飞行安全管理专家, 武器装备管理专家,资深编辑。长期坚持文学创作、撰写科技文章、举办专题讲座,从事武 器装备的发展研究,尤其在高科技装备的风险管理研究领域成果 显著。出版作品涉及文学和科技多个领域。二十余次获得军内外 文学创作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被评为海军先进出版工作 者,三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