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古兵器图鉴》——刀光剑影5000年

星球研究所
原创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收藏

想要实现真正的和平

必须了解真实的战争

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历程

便是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重要部分

让我们跟随兵器的脚步

探寻过往的故事

根据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较大战争达

2000余起

自中华文明初始

战争便如影随形

(西汉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上的交战场景,画面中一方似乎已经败下阵来,摄影师@马龙颖)

在无数次

能够决定命运的战场上

人们尽其所能

将最雄厚的财力

用于兵器

将最精良的工艺

用于兵器

将最先进的科技

用于兵器

(春秋越王勾践剑历经2500年只有轻微锈蚀,堪称当时兵器制造的顶级水平,摄影师@吴沛捷)

5000年荣辱兴衰

中国古代兵器历经了怎样的岁月?

又见证了怎样的中国?

01

石之战

- 兵锋初现 -

百万年前

赤手空拳走向原野的人类

面对生死存亡的威胁

学会用火驱赶猛兽

使用石器进行生产生活

拉开了崛起的序幕

(原始石器剥片技术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凭借充满智慧的开拓

大约1万年前

人类开始进入农耕时代

但更幸福的日子

并没有到来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

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而掠夺他人的地盘和财富

远比自己辛苦生产更具诱惑

激烈的冲突频频爆发

不同部落与氏族之间最终产生了

战争

(新石器时代鹳(guàn)鱼石斧图彩陶缸,上面的鹳和鱼可能为氏族图腾,旁边的石斧既是兵器又是权力的象征,摄影师@柳叶氘)

为了消灭敌人

为了保护自己

手上的工具成为厮杀的武器

本用以渔猎生产的

石斧、石球、石矛、弓箭等

沾染上同类的鲜血

(大汶口文化中箭人骨,中箭男性可能为氏族武士,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战争的成败

更是决定整个部落存亡的大事

于是适合战斗的工具

从生产中独立出来并加以强化

构成了原始的兵器

因材质以坚硬的石头为主

又被统称为

石兵

(原始兵器中也不乏蚌、骨、角等材质;下图是原始时期出土石器示意,摄影师@观止、吴沛捷,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它们看似粗糙

却已具备致命的杀伤力

于是用以防护的甲胄诞生

兽皮以及藤木覆盖着战士的身躯

又进一步推动了兵器的改进

使刃型变得更薄更尖

(贵州安顺藤甲部落仍保留着制作藤甲的传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正所谓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拥有不断升级的武器

能够次次赢取胜利的氏族酋长

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和威信

成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殊人物

其亲近家族也借此获利

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原始社会末期,财富以及宗教与世俗权力的集中导致了阶级分化;下图是西汉古滇国杀人祭柱铜贮贝器上的人物形象,有贵族、士兵、奴隶等,西汉古滇国诅盟场面铜贮贝器上被绑的奴隶,摄影师@苏李欢、观止)

阶级的分化

带来了更强烈的征服欲

传说当时中华大地上有数个部族

以黄帝、炎帝为核心的华夏集团

沿黄河向华北平原发展

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

由山东向西发展

距今约5000年

“涿(zhuō)鹿之战”爆发

黄帝最终将蚩尤擒杀

(汉代画像砖上的蚩尤像从头到脚都佩戴着武器,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此后

一场攻打南方“苗蛮”的战争登场

战败者的宗庙被夷为平地

战俘及子孙世代为奴

一面是残酷的战争

一面是部族的融合

距今大约4000年前

这片土地建立起了具有文献记载的

最早的国家

(学界目前关于夏是否存在仍有争议;夏朝范围示意,制图@松楠&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为了巩固统治

大批奴隶被用来修筑城邑

专业化的军队建立

专业化的兵器形成

但仅仅如此

已难以满足战争的需求

随着新材料的应用

一场改头换面的兵器革命

即将发生

02

青铜之战

- 诸国争霸 -

其实早在夏以前

人们已经认识以及使用金属

(青铜刀,马家窑文化,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锡合金铜器,摄影师@器,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它性质柔韧不够坚硬

历经数代人摸索

一种加入锡、铅的青铜合金

硬度更高、熔点更低

成为“高科技”产品被广泛应用

商周时期

铸铜规模空前扩大

单个铸铜工坊面积可达1万平方米

生产的青铜器数量成倍增长

(青铜器“单范法”及配料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正所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为了提高军事实力

青铜工艺迅速用于战场

更硬、更强、更好的兵器纷纷涌现

因材质以青铜为主

又被统称为

铜兵

其大体可分为三种

(上面引文出自《左传》;商代图形和文字所见武装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第一种是

近距离格斗兵器

如青铜短剑

它由匕首加长演变而来

前期制造以及维护成本极高

多为贵族子弟佩戴

(战国带鞘双剑,战国金柄青铜短剑,摄影师@李苏欢、柳叶氘)

随着工艺的精进

才出现用于军事格斗的

青铜长剑

(当时吴越地区的铸剑技术远超中原;下图是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摄影师@苏李欢)

青铜斧

则将过去石斧的刃面继续加大

形成更阔的弧刃

此种形制又被称为“钺(yuè)”

(青铜钺逐步脱离兵器的范畴成为王权的象征;下图是部分青铜钺示意,蝉纹銎(qióng)铜斧,摄影师@肖怡宁、苏李欢、翟东润,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用于勾啄的青铜戈

改进了戈头的装柄方法

提高了牢固程度

增大了勾割面积

(吴王光戈,透雕羽纹戈,摄影师@张艳、袁欢欢)

而青铜矛

也出现多种形制

窄叶型矛头比宽叶型更利于刺杀

(吴王夫差矛,吊人青铜矛,摄影师@俆勤、观止)

更为奇思妙想的是

人们将戈与矛合体制作而成青铜戟

兼具刺杀与勾啄功能

(西周“射”戟,摄影师@动脉影、柳叶氘)

除此之外

还有外形类似长剑加柄的青铜铍(pí)

以竹木为杆

前端套有铜首的青铜殳(shū)等

(殳为棍棒类兵器,殳首一般无刃;下图是曾侯戉阝之用殳,其殳首有刃,摄影师@徐勤)

第二种是

远射兵器

此时箭镞已大量用青铜制成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更易瞄准且威力更大的弩

根据使用方式不同

分为靠臂力拉开的臂张弩

以及用脚踏拉开的蹶张弩

(战国弩复原示意,制图@郑伯容&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第三种是

防护兵器

头戴的“胄”已有青铜铸造

而身穿的“甲”

除革制外也出现了青铜胸甲

部分“盾”嵌有青铜盾饰

(西周人面盾牌,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或许是它们面积较大

给予手工匠人足够的创作空间

上面多铸有醒目纹案

此类充满野性的设计既能增强己方自信

又可威慑敌人

(古代称顶盔披甲的将士为“虎贲(bēn)”之士;下图是兽面纹青铜胄,图片来源@汇图网)

与此同时

铜制的锛(bēn)、凿、削等制作工具

日益普遍

促进了木制工艺的进步

造就了另一种机械化武器的辉煌

战车

它的功能类似当今“坦克”

因强大的机动性能登上战场

并组成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乘”

(一般每“乘”25至75人左右;先秦战车与搭载者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错银云纹铜车軎(wèi),摄影师@吴沛捷)

春秋时期

车战是最主要的作战形式

车兵成为主力兵种

矛、戟、戈等兵器因车战变得更长

甚至能达3米左右

双方冲驰时

一般先用弓弩远距离射击

两车交锋时

再用较长的兵器拼杀

战车损毁时

持剑和盾等与敌人搏斗

(当时实力强大的国家又被称为“万乘之国”;下图是战国彩绘龙凤纹漆盾,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战国皮甲胄,摄影师@徐勤)

大约3000年前

反抗商纣王暴政的著名战役

牧野之战

便是存有记载的早期车战

周武王联军以“戎车三百乘”开赴牧野

而始料不及的商纣王

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与战俘迎战

最终士兵临阵倒戈

亦曾骁勇善战的商纣王万念俱灰

兵败自杀

(西周利簋(guǐ),器内铭文为考证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提供了例证,摄影师@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以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分封

礼乐文明已臻极致的

周朝

那仿佛梦幻般的时代

随着王室衰微、诸侯分裂割据

同样急速崩坏

(战国时期有文献记载的战争多达数百次;春秋时期诸侯国示意,制图@松楠&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至春秋末期

竟有诸侯国共100多个

战争!战争!战争!

大国争霸成为时代主题

频繁的战争犹如军事技术的培养皿

让一切尽在变化中

首先是

作战空间的扩大

不适宜复杂地形的车兵渐渐衰退

不同地理环境所孕育的不同作战模式

北方的骑战、南方的水战

不断上演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图像拓本,水陆攻战纹铜壶,摄影师@包浩霖,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其次是

各诸侯国疯狂扩军

步兵取代车兵重新占据主力地位

再者是城邑争夺日趋增多

攻守城器械得以发展

如用于瞭望敌情的

巢车

用于向城内弹射石块的

抛石机

用于攀登城墙的

云梯

(巢车示意,夜叉檑,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各个国家的目的

从单纯的争霸上升为鲸吞资源

“礼制”终成浮云

其中有一个国家叫做

正在强力施行变法

变法中有一条为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军功爵制”

意味着普通民众仅凭军功

也能获得荣华富贵

让国民大为振奋

(秦绿面跪射俑展现着秦军当年的风采,摄影师@张天柱,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领大军横扫六国

结束了500多年的混乱局面

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自此建立

(秦朝疆域范围示意,制图@松楠&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而另一边

新的技术革命正悄然到来

壮大后的国家

也迎来了全新的难题

03

钢铁之战

- 开疆拓土 -

就在战国七雄

纷纷逐鹿中原之际

北方崛起了一个凶悍的游牧民族

匈奴

为了加强北部边防

战国时各统治者便修筑墙垣

建起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

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金山岭长城上矗立着一座座烽火台,摄影师@杨东)

这条连绵的长垣

曾无数次抵挡外敌的入侵

也因劳民伤财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边境地区的要塞关隘成为战场

游牧民族不断卷土重来

频频在此试探

(甘肃嘉峪关关城大雪,不仅让人想起李白《关山月》的那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摄影师@杨东)

至公元前200年左右

即汉初

匈奴南侵太原

刘邦亲率30余万大军进行反击

然而汉军的步兵

非常不适应匈奴“且驰且射”的机动骑战

最终不得不以“和亲”为条件

换来短暂的稳定

成为时人心中的耻辱

(胡汉交战画像石上的战争场景,摄影师@肖怡宁)

与此同时

军事上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兵器冶炼

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但此时主要的冶炼材料已换成了

与铜相比

铁矿石储量更高

冶炼成本更低且性能好

(西周玉柄铁剑为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摄影师@观止,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春秋时期

工匠们便尝试使用这种材料

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

总结出多种可以控制性能的方法

逐渐风靡全国

自秦汉开始

钢铁冶炼“黑科技”层层升级

汉时全国设置40余处铁官

在长安城建造了1500平方米的兵器库群

军工生产能力大大加强

(汉画像砖上的冶铁场景,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直接用于对战的青铜兵器

开始进化成

铁兵

而这些兵器要克制的头号敌人

便是匈奴的骑兵

适合骑战冲锋的长兵器大量装备

骑兵专用长矛长可至4米

又被叫做“马矟(shuò)”

(汉执矛铜骑士,摄影师@柳叶氘)

能够压制骑兵密集攻击的弓弩

杀伤力继续倍增

力大的强弩射程可达600米

更为特别的是

汉时还推出了一款全新兵器

名为

汉环首刀

顾名思义

此刀的的刀柄带有扁状圆环

一般长度超过70厘米

非常利于骑战冲击时进行挥臂砍劈

是士兵们的主要近战武器

堪称中国战刀的始祖

(东汉“永初六年”钢刀,摄影师@观止,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曾经叱咤风云的剑

刺杀功能在马背上鲜有用武之地

外加工艺更为复杂

渐渐退出战场

面对强劲的杀器

防护兵器变得更为硬核

如由无数铁片串联编缀的“鱼鳞甲”

而一种将钩与盾合体

可攻可守的时髦兵器“钩镶”

也横空出世

(因材质改变,“甲”的称谓逐渐改为从金的“铠”;下图是钩镶外形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西汉齐王墓鱼鳞甲复原图,图片来源@汇图网,摄影师@孙业林)

除此之外

汉朝还大力养育宝马良驹

引进归附边郡的骑战人才

研究远程奔袭的骑战战法

正所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公元前119年

与匈奴的决战以汉胜结束

遭受重创的匈奴从此走向衰弱

汉军兵锋直达贝加尔湖

史称“漠北之战”

(上面引文出自《南史·陈暄传》;下图是西汉马踏匈奴石雕,摄影师@李顺武,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然而茫茫的北部草原

孕育着极为顽强的生命

数个少数民族相继踏着铁蹄南下

带来了难以计数的战争

至唐初

唐军先破东突厥、灭薛延陀

降伏漠北诸部

又打西突厥、灭高昌国

才奠定了辽阔的疆域

随之出现了万国来朝的

大唐盛世

(唐朝疆域范围示意,制图@松楠&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更辽阔的疆域

也意味着更多的危机

装备升级加足马力

此时唐军普遍装备马镫

骑兵可以完成“马侧藏身”等高难度动作

胸前及背后镶有金属大圆片

能够炫敌眼目的“明光铠”已闪亮登场

军队中可用于斩马的陌刀

是唐刀四大制式之一

(水晶缀十字铁刀是我国目前唯一出土的完整唐刀,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北齐彩绘执盾陶武士俑,图片来源@汇图网,摄影师@柳叶氘、观止)

还有早在魏晋时期

成为战场热门军备的重装骑兵

人与马均包裹严密

冲锋起来令人生怖

但由于其机动性过差

在唐时主要改为轻装骑兵

威风凛凛堪称古代的“特种部队”

(北魏骑马武士俑,摄影师@刘晓宁)

对外需要防御与扩张

对内则需要维稳与镇压

中国南方密集的河流孕育了水战

成为骑战之外的第二焦点

各类战船层出不穷

体量巨大的有楼船

船上建有多层舱室

甲板上甚至能让车马行走

犹如一座“水上城堡”

(隋朝“五牙”战舰复原模型,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轻型的

有外表狭长的艨艟(chōng)等

灵活机动以速度取胜

著名的赤壁之战便是水陆并行

不过无论对内还是对外

历经分分合合

“大一统”

已渐渐成为部分民心所向

可天不遂人愿

唐末迎来五代十国大分裂

民族战争也愈演愈烈

而新的变革在混乱与危机中

初现萌芽

04

火器之战

- 统一融合 -

战争掀起血雨腥风

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

这种多元又推动着万千变化

兵器也不例外

至宋元时

已出现模仿西亚及北亚的“弯刀”

可在马上使用的暗器“飞爪”

克制甲骑的砸击类兵器“鞭锏”

形制之多千奇百怪

(宋时部分兵器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然而纷繁复杂之中

有一种武器却如“怪物”般出现了

它便是运用火药的

火器

公元1240年

疯狂西征的蒙古骑兵抵达波兰华沙

运用火器“烟球”攻城

守城的波兰人以为是在“驱怪喷毒”

谁能想到此类威力无穷

未来将改变世界面貌的武器

竟发源自中国古代方士的炼丹炉中

(火药是“火法炼丹”的副产品;火药与火器古代传播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更出人意料的是

以“积贫积弱”著称的宋朝

科技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发明出的火器已达10多种

按性能主要分为3类

第一种

是利用火药易燃性能的

燃烧性火器

如“毒药烟球”

可释放有毒烟雾并引发大火

(燃烧性火器毒药烟球想象图,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第二种

是利用剧烈燃烧

体积突然膨胀数千倍产生爆炸的

爆炸性火器

如“震天雷”

爆炸时声如霹雳可震动城墙

堪称古代之“手榴弹”

(西夏瓷蒺藜,摄影师@君作刃、李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第三种

是利用火药爆炸性能推送弹药的

管形射击火器

1259年

南宋寿春府军民的“突火枪”

是世界公认最早的

运用火药燃气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

堪称世界枪炮的鼻祖

(寿春府在今安徽寿县;突火枪示意,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明时还有一种

以火药燃气作为动力

能一次多发的反推式侧杆火箭

“一窝蜂”

(“一窝蜂”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当众多火器

在中国战场鸣响之时

西方国家对此尚一无所知

随着中国火药与火器技术向周边扩散

世界以冷兵器为主的物理攻击时代

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部分枪炮示意,摄影师@风沉郁、包浩霖,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来自不同国家的

军人和匠人推陈出新

欧洲更为先进的火器传入东亚

如由葡萄牙武商传入中国的佛郎机

射击精度较高的鸟铳

炮管更长、威力更大的

红夷大炮

(佛郎机示意,制图@张靖&汉青/星球研究所)

火器逐渐代替弓箭

成为军队中的主要远程兵器

宋代“广备攻城作”

是世界最早大规模生产军用火药的兵工厂

明朝则组建了

世界最早的专门装备火器的新部队

“神机营”

他们配合骑兵与步兵

在诸多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鸟铳部队阵列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火器的威力

同样在水战中大放光彩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便出动了上千艘战舰

配备喷火枪、火药燃烧箭等诸多火器

元朝强大的远洋舰队

甚至将统治范围扩展到了南中国海

(元朝拥有古代中国最大的统治范围;下图是元朝疆域示意,制图@松楠&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至明朝中期

东南沿海的倭寇泛滥

成为边防上的心腹大患

抗倭名将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

便常先以火器进攻

(明“屯门海战”模型再现示意,摄影师@王涛,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遥望海的另一边

新时代海上霸权之争开启

欧洲各国的科技水平

犹如乘火箭般迅猛发展

而此时的中国

依旧面临着内忧外患动荡不堪

直至公元1636年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

步入历史舞台

(清朝疆域示意,制图@松楠&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可惜的是

明中后期已是中国火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虽然清前期

出现了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等著名火器

但后期基本陷于停滞

想要千秋万岁的大清

闭关锁国拒绝与工业革命接轨

想要万寿无疆的帝王

将祖先的过时骑射视为百年圭臬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

轰开中国大门时

手持大刀、藤牌和落后火器的清军

只剩一腔孤勇

(鸦片战争示意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至此

中国古代兵器落下帷幕

中国近代史大幕拉开

19世纪60年代以后

大批军工企业纷纷涌现

犹如回光返照般

1888年

中国成立了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北洋海军

这支海军

曾一度号称亚洲最强舰队

但随着朝廷腐败

发展竟又停滞下来

直到1894年一场大战爆发

一切为时已晚

这便是著名的

中日甲午战争

(请横屏观看,甲午战争路线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军力薄弱

管理混乱的清廷

在日军的猖狂进攻下已无力抵抗

北洋提督丁汝昌

因拒降服毒自杀

北洋副提督刘步蟾

因丧舰无奈自杀

北洋致远舰舰长邓世昌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率舰撞击敌舰后

带着爱犬溺水自杀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此后中华民族

历经无数苦难、无数屈辱

以无数仁人志士之身躯

以无数中国百姓之血泪

才重新崛起于世界之林

05

尾声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80年

中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试射成功

2017年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下水

如今

中国国防实力已进军世界前列

自鸦片战争后

区区百余年的科技发展

竟让持续了数千年的“金戈铁马”

变得越加模糊

(秦始皇兵马俑手中持有的大部分兵器出土时便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摄影师@张天柱)

然而它们拥有的力量

依旧涤荡人心

这片土地历经过群雄逐鹿

那是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历经过巅峰盛世

那是

(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历经过风雨飘摇

那是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也是我们的过去

流淌着仇恨、磨难与厮杀

也流淌着不屈、牺牲与抗争

若你想寻找它们

就在中华5000年神兵利器之上

正折射着那些时光

(冷冷的古代兵器深藏着古代王侯将相以及无名之辈热烈的一生,摄影师@苏李欢)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周和平

图片:昼眠 地图:松楠

设计:罗梓涵 汉青

审校:王长春 阿烧 陈静怡

头图摄影师:苏李欢

专家审核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立东 教授

p.s.文中图片展示的部分兵器为礼器,由于这些礼器在地下保护得更为完好,成为我们窥探中国古代战争的缩影。数千年杀伐征战是数千万人用鲜血谱写的历史,而这段残酷的岁月将成为一面镜子,时时警醒着未来所有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周纬. 中国兵器史[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5.09.

[2] 杨泓. 中国古兵器论丛[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06.

[3] 孙机.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 北京:中华书局, 2014.07.

[4] 田昭林. 中国战争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2.

[5] 王兆春. 中国火器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

[6] 李伯谦等. 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时代[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8.4.

[7] 强忠华. 宋代火药应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8] 廖国一. 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

评论
岳明祥(海北二医院)
学士级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022-06-15
科普Zxg
大学士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2022-06-15
科普5f0bcd062c002
举人级
中华文明展示中华人民的伟大和智慧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