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轩高科第十一届科技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以《物理机制下的新能源技术》为题作主旨演讲,他从光伏、可控核聚变,以及量子材料和超导技术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物理机制下新能源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未来能源结构应是风光水核为主
演讲中,陈仙辉院士认为,量子和超导材料是新物理驱动的低能耗节能技术的支撑。从当前国家的双碳目标来看,未来能源结构的主流应该是太阳能、风能、核能和水能发电等。他建议以沪汉榕线为界,西北以太阳能为主,最大规模的建设太阳能间歇发电设施;同步在西北大量地建设核电设施,形成最大规模的基础电能规模;第三就是西南水电建设,实现10分钟可调控最大电能调制机制,也就是说,通常水电平时不发电,而用别的电能,在晚上作为调节,使光伏成为间歇性能源,并通过储能技术,实现可持续调控,其中的储能,应以水电为主,平时就作为储能的一部分。
以聚变能源最终实现能源的自由
陈仙辉院士认为,无论如何,我们国家要实现双碳目标,仍然要坚持科学研究为主,通过科学的发现和进步,推动新技术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技术被人类广泛应用。他指出,人类的持续发展,能源的根本解决之道,从物理学家的角度考虑,就是室温超导体的发现和可控核聚变的实现,以聚变能源,实现能源的自由,以室温超导体的发现,开启人类文明的发展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