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口之家,一个农家小院,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乐园,上演了一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剧目。
她叫萍萍,他叫小明,他们共同养育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街道的铁路北山脚下一处农家院是他们的家。
五年前,在回乡祭祖的路上,两人误打误撞来到了这片待售的宅院,仿佛是祖先在冥冥中召唤指引一般,热爱田园生活的二人,当即便决定买下了这处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的农家小院。在他们看来,人总是要回归泥土的,而这处宅院就像一个根,无论在哪里谋生,只要根在,就还有一个寄托。从此,每逢闲暇,一家三口就会来此共度周末。
小院不大虽不大,但与当地其他老户小院不同的是,萍萍家的小院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屋后不到二十米的地方就是一处峭立的山崖,山崖上老榆树和老杏树的树冠如伞,遮蔽了半个后园。周围的草坪均由自然生长的杂草简单修剪而成,整个院落除了前院的小菜地,其余均与自然界别无二致。
据萍萍介绍,刚搬来的时候小院已荒废许久,前后园子杂草丛生,平均高度淹没膝盖,比人高的蒿草随处可见。因此,小院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客栈”,有蛇、松鼠、马蜂及迁徙候鸟等,简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据小明介绍,两年多来,受中国绿发会科普宣传和绿会松哈大环境保护故事的感染,萍萍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义铭记于心。清除院内杂草时,没有斩草除根,更没有使用除草剂,而是适当地控制野草的高度,便于野生小动物隐藏其中。小两口还兴致勃勃讲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故事。
每年开春,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大大小小的蛇,时而在院子里出没,爬行缓慢,不怕人,有时甚至旁若无人地躺在石板上晒太阳。也许是因为蛇的出现,小两口从未在附近发现过老鼠的踪迹。
在小院仓房的角落隐蔽处有一个马蜂窝,除了冬季,其他季节总能看到忙忙碌碌的马蜂“哼哼”着出入。为了不打扰这些“原住民”们,小两口索性封闭仓房不用。说来也奇怪,这马蜂也很有灵性,大概出于感恩吧,一家人从未被马蜂攻击过。也因为有马蜂在此安家,小院几乎没有蚊蝇困扰。
春秋两季候鸟迁徙时,房后的老榆树上经常落满了迁徙的鸟群。为了让小家伙们休息好和补充好体力,小两口在树下设置了水槽子和细沙池子,供鸟儿饮用和沐浴。食物短缺的时候,小两口还有意洒一些谷物,供鸟儿充饥。在秋季,种植在院子里的向日葵几乎年年“颗粒无收”,全部被候鸟收了去。说到这儿,小明笑着说:“我种向日葵是为了赏花,鸟儿们叼走是为了充饥,各取所需,各如所愿。”
今年开春的一个周末,家中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想要短租此处。在小两口一再追问下,访客吞吞吐吐地说,在门外见院子里鸟多,想租房捕些鸟玩玩。小两口一听,对着两人便是一顿普法教育,两人碰了一鼻子灰,悻悻离去。
小两口还是环保公益活动的爱好者。到了周末,小两口带孩子爬山锻炼时,手里总提着一只黑色塑料袋,空袋而去,满载而归。邻居碰到好奇问是啥宝贝,打开一瞧,全是山上捡来的白色垃圾。据小明讲,附近山上总有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既影响环境卫生,又影响散步的心情。索性每次上山,一家人齐上阵,逢“白”必捡,兼做公益,一来二去,附近山上的垃圾就被一家三口“承包”清理了。在他们看来,时代会更迭,潮流会落伍,但美景应永不褪色。远离都市的浮华与喧嚣,放慢生活的脚步,自由地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永远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画秋 整理/Ann 审/老夏 编/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