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通知》和中国科协、科技部《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要求,中国康复医学会拟于5月23日-6月15日组织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康复科普系列活动。
本次系列活动期间,除主题日活动、知名康复专家线上“对话康复”、科普志愿活动外,同期组织学会各分支机构、地方康复医学会、科普示范基地积极申报线上科普云讲堂分会场,已组织47个分会场、244堂科普讲座,内容丰富,主题涵盖0-100岁全人群健康康复科普知识,并于5月23日上午10点在科普中国、康复医学网同步播出,欢迎扫描观看!
扫一扫观看直播
扫一扫参与科普中国活动
5月23日云讲堂精彩分享
5月23日,线上科普云讲堂同步播出四个分会场,共计20堂课,分别是儿童康复疾病管理分会场、脊髓损伤康复分会场、人工智能康复技术分会场、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科普分会场,截止23日15:00,4场浏览量超11.15万人次。
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科普分会场
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科普分会场科普分论坛以“心脏健康由自己做主”为主题,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CDQI工程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担任分会场主席。
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1秒就有1人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通过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精神心理睡眠处方、戒烟处方和药物处方联合干预,进行心脏康复和预防,可实现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双重改善的目标,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讲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目前发病率很高,也可以引起胸部、腹部等躯体不适,很多被误以为心血管疾病,介绍如何通过症状、化验检查进行鉴别;强调了双心治疗的重要性。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乐民教授讲述了睡眠障碍的危害、睡眠质量的判断,介绍了心脏康复中如何通过运动、物理治疗、膳食营养等方法改善血流、调节体温、改善毛细血管密度、提高细胞代谢,以改善睡眠。孟晓萍教授介绍了有关猝死的真实案例以及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家庭生活的严重危害,介绍如何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方面来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远离心血管疾病危害。丁荣晶教授介绍了生命原动力——心肺耐力(心肺储备功能)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性;阐明需用心肺耐力作为危险分层,改善健康管理,优化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并介绍如何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评估一个人的心肺耐力,如何通过科学运动有效提高心肺耐力。
希望大家重视心脏康复与预防,切实把心脏康复推向家庭,推向每一位患者身边,让更多患者获益。
观看链接:http://cnkf.cn/kfkpr
儿童康复疾病管理分会场
儿童康复常见疾病管理科普分会场以“传递康复科普知识、助力儿童健康成长”为主题,由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景蓉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李同欢教授共同担任分会场主席。
儿童康复常见疾病包括高危儿、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脊髓性肌萎缩症等,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顾琴教授全面介绍了各年龄阶段常见的异常行为特点、原因和治疗;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刘芸教授主要介绍了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功能障碍特点和科学的康复管理策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副主任孔勉教授重点讲解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的运动干预方法;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刘丽伟教授详细分析了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方法和重要性,有助于降低此类患儿残障的发生率;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周浩教授主要讲解了如何识别儿童孤独症的早期预警征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李同欢教授详细介绍了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特点及家长常见的认识误区。
六位讲者分别以高危儿、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脊髓性肌萎缩症等为主题,为大家科普讲解了如上儿童康复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常见认识误区、康复管理方法。通过本分会场的科普讲解,提高了基层儿童康复从业人员及家长对儿童康复常见疾病的认识,以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观看链接:http://cnkf.cn/kfkpr
脊髓损伤康复分会场
脊髓损伤康复分论坛以“科技助力医学,圆梦脊髓损伤康复”为主题,由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机构专委会和教育专委会常委、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协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翟华教授担任分会场主席。
为推动我国脊髓损伤康复事业的发展,加强全国科技工作者同道间的学术交流,开展以“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为主题的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本次会议围绕脊髓损伤康复新理念、新技术、发展现状与方向,相互交流、增进友谊,促进合作的平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白玉龙教授主要介绍了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异位骨化的防治,分享了异位骨化的最新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并提供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医学转化研究中心主任牛文鑫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机器人、脑机接口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脊髓损伤运动训练和康复管理系统研发的最新进展,为脊髓损伤者居家和社区安全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保障。希望人工智能技术为康复带来更多便利;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病区齐燕副教授主要介绍国内外脊髓损伤康复的现状与未来,尤其重点介绍近年来脊髓损伤康复的最新进展,为脊髓损伤康复评定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病区吴爱荣护士长从脊髓损伤者的居家护理入手,给大家科普了脊髓损伤患者居家护理技巧,帮助患者更好的适应居家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物理治疗科脊髓组组长陈吉保治疗师重点介绍了硬膜外脊髓电刺激的发展,并结合研究报道和临床病例讲述了这项技术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情况。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社会工作部社工王新宇讲述了她如何在康复的帮助下重启生活力量,从一名脊髓损伤患者蜕变成长为一名专业社工师,现在的她作为一名康复工作者,一路逐光前行,将勇气、热情、爱心传递下去。
脊髓损伤全面康复对提高伤友日常生活能力、达到功能重建、重新融入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大家共同关注脊髓损伤群体,积极宣传脊髓损伤康复三级预防科普知识,尽可能降低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延缓残疾和残障的发展,最大限度减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观看链接:http://cnkf.cn/kfkpr
人工智能康复技术分会场
人工智能康复技术分论坛以“人机共融,让智能感知走进我们”为主题,由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李晓欧教授担任分会场主席。
人机接口技术可以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能够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自然、方便,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专家处理信息的认知功能,有效地执行认知活动,从而提高人们对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以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器械学院的李晓欧教授主要介绍可穿戴式医疗器械设计;樊丞成工程师具体介绍脑机接口的现在与未来;朱耿讲师重点讲解脑网络研究进展;查雨彤讲师全面介绍了脑研究中的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四位老师分别从智能传感、自然交互、脑网络分析、多模态数据智能评定等方面介绍了如何“随身”感知健康信息的进展。通过提取体征参数和智能化检测人体行为,能够增强患有疾病、身体残疾或认知存在障碍的使用者的身体功能,降低他们发生危险的概率和突发疾病对他们造成的伤害。通过这些健康智能系统对日常健康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随时了解到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健康变化趋势,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观看链接:http://cnkf.cn/kfkpr
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为全国获得2020年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为数不多的学会组织之一,长期致力于打造“科普之翼”,凝聚以科普工作委员会为主干力量以及70多个分支机构康复同仁的共同努力,建立全国30余个科普示范基地,开展康复科普推广、学术培训与科技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及时、全方位的向全生命周期人群传播康复科技成果及健康知识,指引大众了解更多科学的防病治病知识,正确的认识疾病、了解康复、理解健康,努力融合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发展,借助多样化媒体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具有康复特色的现代化康复科普工作体系,形成符合创新型国家水平的康复科普工作新格局。
本平台所有科普作品仅供学习交流,作品版权归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所有,请勿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