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当你在工作、思考、吃饭、看视频……做任何事的时候
脑海里突然无意识的响起了一段旋律:
这首歌可能并不完整,或许你根本就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
就这么一段,不断在你脑内循环,甚至还会不小心唱出声……
这是因为...
你耳朵里进“虫”了。
不过不用太担心,此“虫”非彼虫。
“耳虫”,指的是某段音乐在脑海中不断重复的现象。
是由德语“ohrwurm”直译而来的。
它的学名叫:不由自主的音乐想象。
这是一种来源于大脑的精神活动,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发现:当“耳虫”出现时,大脑的反应和听到音乐的反应相似。
都引发了大脑听觉皮层的活动。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只是通过想象,负责听觉信息处理的听觉皮层也会活跃起来。
正是这种“听觉想象”生动的再现了我们听到旋律时的大脑反应。
不过单纯的“听觉想象”还不足以吸引“耳虫”出现。
比如你联想到一首古典音乐,你的大脑应该是没办法跟着你反复“唱”下去的。
而很多的流行音乐,为了达到人人传唱的“神曲”效果,在制作结构上面多会采用一些简单、重复的曲调。
让人听几遍就能随口哼唱。
比如早些年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等歌曲。
瑞士卢塞恩大学应用科学与艺术系的研究人员就曾对50余首流行音乐进行分析研究。
他们邀请一些志愿者听这些歌曲。
当同一个曲调,被超过三个的志愿者所提及就会被设定为“耳虫”曲调。
接着他们把这些筛选出来的曲调进行逐一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曲调中的音符节拍通常较长、音程较小。
以此推断出,拥有这两种特性的乐曲更容易让人产生记忆点。
除了这些,“耳虫”的出现还会与人的心理因素产生一些关联。
研究发现,它常会在人压力过大、或者发呆的时候出现,比如数学考试的时候……
并且精神较为敏感的人或者有强迫症的人会更容易出现“耳虫”现象,持续的时间也更长,简直是精神污染……
那么,如何有效的赶走“耳虫”呢?
研究人员Philip Beaman和James Kellaris在调查中发现,当产生“耳虫”现象时:
46.67%的人选择用回想、聆听或唱其他歌曲来缓解症状。
25.1%的人选择用聊天、做其他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还有18.1%的人,选择什么都不做,或者干脆睡觉。
结果表明,在以上的三种方法中,选择人数最少的一种方法是最为有效的。
没错,如果你想尽快结束“耳虫”现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别管它,或者直接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