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跨界科学家”,你会想到谁?作为业界闻名的“跨界科学家”,这位院士在天文学、数理学、核物理、激光、能源研究多个领域都留有建树。他既是我国核武器中子学与核试验诊断理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激光领域的带头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独家专访杜祥琬院士,一起来看。
1964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后,氢弹研究也正式开展。这一年,杜祥琬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参与氢弹的研制。彼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而留苏的杜祥琬则把自己的薪水都上交给了大使馆,在物质与知识上报效家国。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所接触到的氢弹知识非常有限。在研究刚开始时,国内缺少计算机与手摇机。没有电子设备的辅助,有一些计算数据只能依靠研究人员用计算尺来计算!
1965年10月,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他们终于摸清楚了氢弹原理的基本思路。自此,氢弹的研制走向了快车道。两年后,我国第一颗330万吨当量的氢弹爆炸成功。短短32个月,我国完成了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的壮举。
王宁:可是拿尺子来算一个氢弹研究的数据,对我来说我也是难以想象的。
杜祥琬:是啊,那时候就是这样的,我们坐在现场试验场的帐篷里面,周光召、于敏也都在那,大家打一个地铺,我坐在那算,他坐在那算,拿计算纸来算,算完以后有人记,有人讨论,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个气氛的工作。
王宁:大家在一起其实就是做数学题。
杜祥琬:对,算题。
坚守品格,守住科研净土
为了国家安全,杜祥琬从氢弹领域转行,转而在激光这一未知领域展开探索。此后,出于科研的决心,杜老曾两次拒绝提拔,一直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1997年,杜祥琬因在氢弹和强激光技术领域的巨大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担任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杜祥琬总是提醒后辈们,做人做学问首先是做人。
杜祥琬:你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你不要站在自己单位利益的角度来评选院士。所以我觉得科学家包括我们年轻人成长,一定要先做人,然后再做事做学问,做人做学问首先是做人。
王宁:所以你让我想到一句话就是,成就伟大科学家的,大家都觉得应该是才智,但实际上应该是人格。
杜祥琬:这个是爱因斯坦的话,我是多次引用这句话,说得很对,品格。
84岁院士给妻子的超甜祝福
在工作之余,杜祥琬也拥有令人艳羡的夫妻生活。相伴多年,夫妇俩的生活模式从老伴儿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变成了两位老人的相互搀扶、相互陪伴。四十年来,夫妻二人一直坚持互赠贺卡,字里行间是对彼此的深爱与眷恋。
毛阿姨:我拿的是一些贺卡,包括有生日贺卡,还有就是过年的贺卡。
王宁:你们两个人一直写贺卡啊?
毛阿姨:对。
王 宁:真好,你看这些生日祝福的词,也特别能代表那个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
毛阿姨:这个是>王 宁:这写得真好。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