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些新兴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手段你听过吗?程雷教授分享

康迅网
原创
打造多学科、多角度的富媒体形态医学信息传播平台。
收藏

过敏反应被定义为机体对环境中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的不适当免疫反应,也被称为变态反应,由此引发的一组疾病被称为“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世界上极为常见的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过敏组织统计,全球有30%~40%的人受过敏困扰。中国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各年龄段人群中均会出现过敏反应病例。为向广大医生群体传播过敏性疾病特点及新兴防治手段,并对未来科研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康迅网邀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就“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主题进行采访,以期助力广大医生的临床诊疗,现整理采访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程雷教授

专家简介

程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在上气道过敏与炎症的机制及临床诊治领域深有造诣。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过敏科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过敏组织过敏医学装备委员会理事。

一、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高,环境因素起主导作用程雷教授指出,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过高,在机体内产生对某些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这种患者的过敏反应有遗传倾向。IgE敏感可导致以下几种典型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和湿疹、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严重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等。其中较常见的是由花粉、尘螨、真菌和宠物皮屑等致敏原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面对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过敏性疾病,程雷教授介绍了以下2点致病因素。

1.遗传因素

过敏性疾病是系统性、全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研究表明,若父母双方均没有过敏性疾病,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为20%~40%;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性疾病,遗传给子女的概率为40%~60%;如果父母双方均有过敏性疾病,子女过敏的概率可高达80%及以上。然而,虽然过敏体质会遗传,但具体过敏原属于环境因素,并不具有遗传性。

2.环境因素

在现代生活中,环境因素已经成为过敏性疾病发病的主导因素。新生儿出生以后,便暴露在各种过敏原环境中,随着暴露和接触时间的延长,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这种情况下,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无法对环境中的过敏原产生耐受,就会出现鼻炎、哮喘、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近30年来,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大环境方面,空气污染虽经过整治有所改善,但在总体上还处在比较严重的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节奏、方式不断改变,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剧,以及食品种类和加工工艺越来越多,致使许多原先不过敏的人群可能逐渐拥有过敏体质,潜在过敏人群不断扩大。小环境方面,伴随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家庭装修带来较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刺激,这也对呼吸道患上过敏性疾病起到催化加速作用,同时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变化。

综上,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过敏性疾病。但致使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主要在于环境因素。因此,应更加重视环境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环境,减少过敏原暴露,从源头防治过敏性疾病。

二、过敏原检测需关注三个问题程雷教授介绍,对于过敏性疾病,主要依靠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过敏原检测来诊断,最终确诊要依赖过敏原检测,来找到真正的致敏原,以及致敏原对人体的影响和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临床上,过敏原主要分为吸入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接触性过敏原、注射性过敏原、自身组织抗原等。目前很多人认为,做了过敏原检测也是“徒劳无功”,漏诊频发,针对这一现象,程雷教授给出了相应解答。

1.临床联合应用过敏原检测手段

目前对于过敏原检测,国内外公认的方法主要有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大类。体内试验包括皮肤点刺试验、斑贴试验,体外试验即取患者血液进行离体检测。临床上,很多人认为体外检测和体内检测关联密切,故只检测其中一项即可。然而,对于诊断不明确的过敏性疾病,同时进行体内、外两种试验,综合评判检测结果,会更有临床价值,提高诊断准确性。

2.过敏原种类检测“宜精不宜多”

部分人认为,患者在过敏原检测中,种类检测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因为自然界过敏原种类复杂,检测试剂有限,所以无法把所有过敏原都查清。通过临床资料分析,目前在检测中,有8~16种空气传播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较高。因此,医生可以针对该地区主要的过敏原谱来进行检测,避免盲目追求种类与数量,提高检测效率,节省医疗资源。

3.评估不同检测手段的科学性

除了临床常用的皮肤点刺试验,实验室内血清IgE检测也比较常用,大量仪器设备也进到各级医院,但众多仪器设备作用原理不同,故还要关注不同的检测方法是否具备科学性和可比性,以保证检测结果解读的准确性。此外,针对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以往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检测方法,然而全定量检测可以做到精准诊断,目的是更好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治疗”。

三、间充质干细胞(MSCs)疗法治疗过敏性疾病颇有前景MSCs主要来自骨髓、脂肪以及脐带。除了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MSCs还具备免疫调节、抑制炎症和组织修复功能,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广泛。在过敏性疾病的领域,相关研究仍处于临床前期,以动物试验来证明MSCs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价值,特别在过敏性哮喘、鼻炎、结膜炎方面,取得较大的研究进展。同时,MSCs与某些中药联用,被认为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程教授认为,今后研究人员要深入进行MSCs疗法在免疫学机制、相关不良反应、长期疗效等方面的探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此疗法将有可能取得更大进展,真正应用于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

四、食物过敏的特异性免疫治疗食物过敏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同,患病率在逐渐增加。食物过敏主要的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大豆、花生、鱼虾、牛羊肉、海鲜等。食物过敏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是迄今为止临床上唯一针对过敏性疾病病因的治疗方法,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意义。程教授在采访中介绍了食物过敏的两种特异性免疫疗法。

1.口服免疫治疗

口服免疫治疗在食物过敏方面,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例如,研究发现4~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持续进行花生过敏原粉口服免疫治疗1年以上显示出持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在治疗第2年仍能观察到持续的免疫调节作用。

2.表皮免疫治疗

表皮免疫治疗指通过将食物过敏原提取物直接递送至皮肤浅层,逐步训练机体免疫系统,直到达到最佳维持剂量,从而使患者对该过敏原产生耐受性。久而久之,患者在接触特定过敏原时(例如花生),则不产生临床症状,并保护食物过敏患者避免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而危及生命。

程教授认为,目前牛奶、鸡蛋、花生等食物过敏原免疫治疗的临床进展主要聚焦在儿童领域,其治疗成人食物过敏的疗效,未来还要进一步进行临床观察,以期覆盖全年龄段。

五、过敏性疾病诊疗的未来展望1.流行病学研究

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疾病动向,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来制定更好的防控策略。近年来,中国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过去的一些数据并不代表现状,还需要创造条件,开展新的地区性或者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2.发病机制研究

目前,过敏性疾病免疫学、遗传学的机制还未完全清楚。因此从发病机制上开展过敏反应基础研究,才能对疾病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找到防控靶点,做到分子水平的精准治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3.新药研发

过敏性疾病目前常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一线药物来治疗,虽然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距离根治疾病还比较遥远。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未来有可能在生物靶向制剂疗法上再进一步突破。目前,已经有针对抗IgE治疗药物如奥马珠单抗,以及针对某些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

4.中西医结合研究

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应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特别是祖国医学对于过敏性疾病有着独到认知,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循证”需要有机结合,创造出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新方法。

审稿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雷

采排丨杨怡宁

评论
热爱科普的俊哥
庶吉士级
找到防控靶点,做到分子水平的精准治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022-07-10
科普62209e8a
少傅级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过敏性疾病。但致使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主要在于环境因素。因此,应更加重视环境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环境,减少过敏原暴露,从源头防治过敏性疾病。
2022-07-09
豢龙
贡士级
已阅读
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