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这是首都科技界学习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一次盛会。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五年来市科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始终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团结带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创新格局酝酿深刻调整,科技领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近年来,北京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产出连续三年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万亿元,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在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贡献了全国最多的源头创新品种,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始终居于国际第一梯队,为科技抗疫贡献“北京力量”。北京在2021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中位列世界第三,在2021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中位列第四,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窗口期已经开启。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北京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在首都科技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市科协第九届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谈起首都科技发展,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五年来,北京市科协团结引领首都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全力投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产业带动作用的技术。”
鼓足干劲,扬帆奋进。全市各级科协组织牢牢抓住科协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切实履行“四服务”职责定位,圆满完成了北京市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得到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认可,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
胸怀“国之大者”
团结引领首都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举办
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科技界发出了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员令,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各级科协组织着力推进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把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凝聚在党的周围,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市科协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推动成立了中共北京市科协党校,推进207家市属科技类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覆盖率达93.7%;建立党建联络员和党建指导员队伍,实现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确保党在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科协组织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构建科协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传播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选树首都科技界典型榜样,推荐市科协原主席顾方舟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王绶琯院士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庄文颖院士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61位老科学家倾力支持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事迹入选2019年度“北京榜样”特别奖,影响带动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成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号召系统单位和首都科技工作者,开展应急科普、公益咨询、应急决策咨询,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首都科学讲堂”防疫知识内容,被编入外交部向外方提供的疫情防控手册。“2020全球抗疫国际救援——绿丝带行动”动员158家机构共同参与,为全球防疫抗疫贡献力量。
聚焦“四服务”
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年来,科协组织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深化改革,聚焦提升“四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了一批学术交流、创新驱动、科学普及、决策咨询服务品牌,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实现价值搭建广阔舞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首都学术交流水平显著提升
向改革要动力,靠创新求突破。全国学会资源和更多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在北京落地,以首都前沿学术成果报告会为代表的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市属学会走进了国家级科创交流平台,为广聚学术资源,创新学术交流模式,营造创新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年7月5日,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在第25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活动上致辞聚焦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和重点学科分布,开展“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遴选活动,建立学术活动的标准和规范,“首都学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持续提升,高端化、前沿化、国际化特点初步显现。
有效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探索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学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五年来,296家企业创新联合体陆续建立,800余名专家深入企业、园区提供精准对接服务,规范化建设8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开展合作项目421项,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探索离岸基地创新创业新模式,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驱动工程成果展、创新方法培训、金桥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等,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专业化、一站式、菜单式、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组织科技社团通过产业大讲堂、技术沙龙、技术研讨、项目路演、项目对接落地等形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2021年9月25日,北京市科协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举办2021中关村论坛-智慧医疗创新论坛加速提升北京公民科学素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市科协统筹首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编制完成《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推动修订《北京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整合首都科普资源,构建社会化科普格局。
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4.07%,在全国名列前茅。《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到203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同等水平。
“科学素养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大家共同努力。”市科协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说,“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这一过程任重道远。”
2020年第十届北京科学嘉年华,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的“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主题展备受关注自2018年北京科学中心开馆并高效运行以来,已设立10个区分中心和23个特色分中心,共同构建了具有广泛辐射和覆盖能力的发展体系。2019年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正式成立,汇聚全市106家场馆资源,成为共同打造科学教育馆创新、融合与联动发展的新平台。连年举办的首都科普联合行动,汇集全市近80家公共场馆、70余家企业场馆、16个区科协及街道乡镇,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上千场。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首都科学讲堂、科学跨年系列活动等科学普及活动,带动群众性科普广泛开展,推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提升科学素质的良好氛围。将北京“科技馆之城”建设作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到2025年实现“百千万”目标:打造100+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示范项目,推动1000+场馆基地做优科技教育体验,动员10万+科技志愿者参与科普服务,让科技馆真正成为公众身边可接近、可参与、可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力量。
持续助力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科协组织高端人才荟萃、智力优势突出。五年时间,设立起20个自然科学领域半实体化基地、组建了一支500人的高水平科技类决策咨询队伍。着力打造的决策咨询沙龙、重点调研课题、两界高峰论坛、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等品牌活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献计出力。
选题指南机制的建立,为研究论证、建言献策构筑了根基。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字经济、自贸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问题,五年来上报建议500余篇,多篇建议得到市领导和各级相关部门批示、采纳或回复,一些建议得到中央采纳。
培养发现科技人才
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积极探索
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农技专家陈春秀(右)指导顺义区荆坨村农户蔬菜种植
人才服务是科协组织团结人、凝聚人的纽带。五年来,北京市科协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追求与首都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建强科协组织发现人才、聚集人才、运用推出人才,分层分类全方位托举人才。
升级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科协系统人才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设立“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工作室”专项种子资金,培养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推荐徐兵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等多名个人及团队获得国家级人才奖项,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等多人入选北京市各类人才奖项和计划。结合职称改革,推动设立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建立了以分类评价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以代表性成果为评审内容的评价体系,不到三年时间,已有近千人获评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央属科技资源助力北京发展,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9家央企总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5家央属事业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部属院校成立科协组织。推动全国学会与顺义临空经济核心区等5个园区进行产学研合作,中国自动化学会等全国学会的专家团队和创新资源服务于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科院老专家咨询团聚焦首都和区域发展,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发挥所长,为北京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北京乡村振兴服务,与中国科协、市农业农村局等12家央地机构共同研究科技资源服务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技套餐配送工程,组织科技工作者5000余人次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直接受益农民达20万人次。以“科技小院+学会/协会+企业+农民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与房山周庄等22个科技小院开展合作项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开展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科普行动,受众1.2万余人次。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组织科技专家走进河北31个市县,促成京冀两地专家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00多项。支援边远贫困地区发展,先后组织10余次北京科技专家拉萨行,开展精准对接。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30家(次)社团开展科技服务216项,覆盖全国11个省区市、20个地级市州、40个贫困县,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4亿元。
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交流,27家国际科普机构参与的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应运而生。推动11家国外科研和科创机构设立北京亦庄离岸创新中心。支持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科技社团绿色创新圆桌会议”机制,吸引32家海内外科技社团参与共享优质科技资源,转化科技成果。扩大首都科技界“朋友圈”,与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科技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科技组织合作“云上平台”系列活动、双边论坛等学术研讨会活动,为更多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
坚持筑牢根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022年1月20日,“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正式揭牌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中央明确了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全球人才高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市科协将以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新的起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夯实组织基础,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激发科协组织活力,持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
市科协党组书记沈洁表示:“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科协将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团结引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五子’联动,高标准完成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各项任务,织密科协组织网络,打造有温度、可信赖、有活力、见实效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所有美好,皆因奋斗;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使命在肩,不懈奋斗。科协组织将以“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奉献精神和“奋楫扬帆勇向前”的拼搏斗志,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取得更大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奋楫争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