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胖熊科普】90%以上的肠癌都因它而发生,快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重庆市肿瘤防治科普基地(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收藏

前两周,胖熊科普了肠癌的知识,告诉大家从息肉到癌症,恶变过程通常需要5-10年时间,所以高危人群做肠镜可以有效预防。

后台就有小伙伴留言了,说专家称90%的肠癌都由息肉恶变导致,那么大肠息肉应该怎么预防呢?大肠息肉发现后怎么治疗呢?

好嘛,既然有人诚心诚意发问了,那么本着科普到底的原则,我们今天就讲讲大肠息肉。

陈伟庆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对消化道出血、重型胰腺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炎症性肠病等的临床诊治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胃肠肝胰等疾病及在内窥镜下的诊断、介入治疗。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张建伟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擅长长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治、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急慢性肝病诊断及综合治疗等。熟练进行内镜下多种操作及治疗。发表SCI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大鱼大肉好生活,引来大肠里的坏息肉

随着现代人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

息肉是如何产生的?大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与饮食结构密切相关。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在肠道菌丛的作用下能将胆汁转化成次级胆酸,而次级胆酸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造成不可修复的细胞DNA损伤,这些受损的细胞逐步演变成息肉。

植物纤维素可使粪便量增多,使粪便成形,保持粪便内水分,稀释肠道内致癌物质,促进致癌物排出体外,还能吸附对肠道有害的胆汁酸盐。植物纤维素摄入不足,不利于有害物质的排泄,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大肠息肉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都可以称之为息肉,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

通过肠镜检查,可在镜下看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息肉。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有数厘米;外形上有的长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像突出的小山包;数量上可从 1 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

很多时候,肠道内即使长了息肉,身体没有任何异常症状,许多人是在体检时才发现。

至少90%大肠癌从息肉演变而来

目前,已明确至少有9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

经历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但有些人也可以进展得很快。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在年轻时肠道就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变在所难免。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直径越大癌变的几率越高,发病率也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大肠癌在中老年人群较多见,但在我国,大肠癌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与环境、遗传、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建议以50岁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因此,建议年龄超过50岁的人,无论有无不适症状,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早发现早诊治。

对于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因为有大肠癌家族史、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吃红肉加工肉、低体力劳动、肥胖等人群患癌的风险比一般人更高。

不同息肉癌变几率不相同

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是正常黏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属良性病变,癌变率就很低。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往往多见于结肠炎患者。

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目前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癌变而来的,腺瘤性息肉已被公认为大肠癌的癌前疾病。

内镜下小手术就可以切除,但要注意复发风险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大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对于那些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息肉,内镜下切除困难,仍需外科手术治疗。

肠息肉切除后,肠道内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对大肠息肉进行及时切除、定期复查能够有效减少大肠癌发生的风险。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三大常见问题

Q1:大肠息肉如何“潜伏”?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一直默默无闻 “潜伏”在我们的身体内,不易被察觉,即使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也因症状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

部分较大的息肉可引起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等肠道症状,但偶有腹痛,极少数患者可出现长期便血或贫血、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等症状。

Q2:查出息肉何时复查?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 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影响检查视野;

■ 各种原因导致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

■ 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 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 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 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时。

Q3:哪类人群易被“盯上”?

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有肠炎疾病史;

有长期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粘液血便史;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史;

有下腹部放疗史;

息肉的发生也与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饮酒、高龄等因素相关。

预防肠息肉,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酒精刺激会加重息肉的刺激,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诱发肠息肉,因此戒烟限酒,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助于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2.把好饮食关

保持饮食清淡,应多吃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避免因低纤维素导致便秘习惯,同时,少吃加工肉制品,可有效减少息肉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息肉发生。

3.保持好心情

压力是肠息肉的重要诱因,当人精神过度紧张,支配内脏器官蠕动的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导致便秘发生,因此保持好的心情,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也是预防肠息肉的重要措施。

4.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出体外,减少息肉发生。

5.保持生活规律

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长期熬夜、彻夜唱卡拉OK等无规律生活,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肠息肉。

文 / 胖熊 图 / 网络(请联系删除)

审核 /陈伟庆 张建伟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重庆市科普基地 / 重庆市健康促进医院

重庆市科委科技传播与普及项目

国家卫健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素养类项目

评论
科普中国网友
生活太好了造成的
2022-07-19
IreneZhang
学士级
注意生活细节。
2022-07-20
刘海飞123
少师级
已阅读
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