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为 4%至 20%,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为患者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不但能有效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胖熊将简单介绍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梁喜平,重庆市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 从事肿瘤临床和研究工作4年,熟练系统地掌握肿瘤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在SCI等国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5篇。
目前已证实临床上多种常见恶性肿瘤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切相关,包括胰腺癌、胃癌、恶性脑瘤、卵巢癌、肾癌、肺癌以及转移性癌等,且淋巴瘤与其存在强相关。那些治疗恶性肿瘤的措施及抗肿瘤的并发症,包括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激素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感染、长期卧床均可导致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高。
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01
肿瘤相关因素
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患者的血液普遍呈高凝状态。由于恶性肿瘤是消耗性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导致血流缓慢,这些也可诱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02
治疗相关因素
放化疗。释放促凝物质和炎症细胞因子,促进或加重血栓的形成,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影响,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手术患者。手术造成的焦虑、紧张等一系列心理反应,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黏度增加,提供了血栓形成的条件。同时,术中时间过长、术中输注库存血、使用止血剂、术中应用麻醉药等都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
03
其它因素
年龄、女性、体质量、既往血栓病史、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激素药物的应用等都可改变患者的局部血流状态,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
■ 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一般是单下肢疾病,左下肢居多,患肢突然肿胀、疼痛,有沉重感,活动后加重,血栓部位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 皮色和皮温的改变,患肢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肢体皮肤温度降低,颜色苍白。
■ 动脉搏动消失,血栓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 麻木、运动障碍,由于周围神经缺血,肢体麻木,运动功能障碍。
■ 当下肢静脉血栓严重时,会出现肢体坏。
如何诊断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分为周围型(小腿静脉)、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近期有手术、骨折、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伙伴肢体压痛是需高度警惕血栓形成,但需进一步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包括: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CT静脉成像、核磁静脉成像、静脉造影。
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状体征典型的患者可首选超声检查,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行D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
预防与治疗
专家组推荐所有诊断为活动性肿瘤而且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的住院患者均应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预防包括机械性及药物性两种途径。
机械预防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增加静脉血流和减少腿部静脉血流淤滞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使用抗血栓压力袜和间断性充气加压泵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静脉内膜不受损伤, 并促进下肢血液的有效回流,防止血液发生瘀滞,预防该症状的发生。
药物则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葵肝素及维生素K拮抗剂。推荐低分子肝素,可以提高预防血栓的疗效而并不增加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
对于已经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溶栓、手术取栓以及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为主要治疗措施。
下深肢静脉血栓日常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2周后可每日适量运动。
如患者突然出现胸痛、气短、咳嗽和咯血等症状,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及早诊治。同时注意患肢保温及卫生,避免感染及溃疡发生。
卧床时,患肢抬高使之超过心脏平面,促使肿胀消退。日常生活应饮食清淡、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文章参考:李惠霞,肖珊.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1):1008-1010.
文 / 胖熊 审稿 / 梁喜平
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重庆市科普基地 / 重庆市健康促进医院
重庆市科委科技传播与普及项目
国家卫健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素养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