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难熬的三伏天儿来袭,人在高温湿热的环境中堪比“蒸桑拿”。如果防暑措施不到位,稍不留意就可能被中暑“盯上”,轻则恶心呕吐,重则致命!
今天,就和药娃一起来认识“中暑”的“王者段位”——热射病。
重症中暑的最高等级
人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控制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当人体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获取的热量增多,同时合并散热障碍,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就容易导致中暑。
根据临床症状,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则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个等级。
如果人体核心温度升高且超过40℃,同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损伤,这种非常凶险的急症就是热射病。热射病属于最严重的中暑等级,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高达 60%以上。
五类人群易中招
热射病既然如此严重,那么大家不禁想问,哪些群体容易被其“射中”?
第一类
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体质较差的老人、儿童、孕产妇等。
第二类
伴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少汗症等。
第三类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
第四类
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者。如服用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第五类
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者。如消防员、建筑工人、运动员、参加军事训练的官兵等。
前四类我们称之为非劳力型热射病(也叫经典型热射病),致热源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初期症状不易被发现,1-2天后加重,常伴有大小便失禁、心力衰竭等表现。第五类称之为劳力型热射病,多在高强度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出现恶心、呕吐、晕厥等症状。
直肠温度可作重要判定指标
热射病作为严重的热致疾病,高热是首位损伤因素。部分人群初测体表温度可能不高,但核心温度已显著升高,往往超过了40℃。
《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建议,以直肠温度作为核心温度的标准。因其最接近核心温度且影响因素少,较为稳定(成人正常范围在36.9℃-37.9℃)。而我们常用的额温、口温、腋温等容易受汗液、进食等因素影响,一般较核心温度偏低。
如果不能测量直肠温度,也可测量腋温或耳温以作参考,但最终需换算成直肠温度。通常情况下,直肠温度较腋温高0.8℃-1.0℃。
当然,如果从病史到临床表现均符合热射病,则不能仅仅因为体温(包括核心温度)未超过40℃而排除热射病。
出现肌肉酸痛、酱油尿要当心
热射病往往引起多脏器损伤,通常以神经系统受损为主,表现为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此外还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如皮肤瘀斑、结膜出血、黑便以及血尿;胃肠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功能障碍,如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当同时出现肌肉酸痛、肌无力、茶色尿、酱油尿等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可能是横纹肌溶解(即心肌和骨骼肌细胞被破坏,细胞内的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内环境紊乱),此为热射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快速降温乃救治关键
热射病的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关键治疗措施。降温目标为核心温度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39.0℃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降温可选择如下方式:
1 蒸发降温。如用凉水喷洒皮肤、持续扇风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
2 冷水浸泡。主要用于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可利用浴桶或水池将患者颈部以下部位浸泡在凉水(2℃-20℃)中。
3 冰敷降温。可将纱布包裹好的冰袋置于颈部、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降温,注意避免冻伤。
4 体内降温。可用4℃-10℃生理盐水进行胃管灌洗或直肠灌洗,注意速度不宜过快。
比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
热射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做好预防。以下“三步”对预防热射病非常有效:
1 改善居住环境温度。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儿童以及孕产妇等人群,可使用空调、电扇等降低室内温度,适当增减衣服,避免室内中暑。
2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可饮用一些含钾、镁、钙等的降温饮料或淡盐水,避免脱水。
3 备好防暑物品。可适当将菊花、金银花泡茶饮用,起到清热解暑的功效;也可准备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在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前兆时使用。
由于热射病发病早期多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因此救治中不建议使用药物降温,如发热时常用的退烧药。
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宣传,具体诊治请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