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夏日餐桌上的大明星是谁,非小龙虾莫属!
图源:sohu.com
一只接一只地剥出爽滑饱满的虾肉,然后让香气和滋味在唇齿间绽放……
停,擦擦口水!
但美中不足的是,吃虾一时爽,两手油汪汪。凑近闻一闻,还带着小龙虾的味道。明明一直带着手套剥虾,为啥还会沾上一手的油呢?
是手套被小龙虾的壳扎破了吗?但也不至于每次都会被扎破吧?手套漏油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为什么手套会漏油?
商家提供给我们的剥虾手套,大多数都是由聚乙烯(PE)制作的。聚乙烯,顾名思义就是由非常多的乙烯分子通过聚合反应所形成的高分子材料。
就好像小伙伴间手拉着手一样,这些小小的乙烯分子通过碳-碳单键依次连接。这条长长的队伍一直继续下去,最终便形成了一条聚乙烯长链。无数条聚乙烯长链缠绕堆积,便组成了宏观上的聚乙烯材料。
许多乙烯分子“手拉手”,便组成了一条聚乙烯(PE)的长链图源:Omnexus聚乙烯材料又分为很多种。制作剥虾手套的聚乙烯,主要为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它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聚乙烯的长链上,还有很多支链。打个比方,就如同一根枝条上长出了许多细小的分叉。
相比于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支链要更短且长度更均匀一些。这些支链的存在使得聚乙烯材料更加柔软,且易于延展,因此适合手套的制作。
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它们在长链上都有许多支链同时,这些支链也给油的渗透提供了可趁之机。由于支链的存在,聚乙烯长链之间的堆积不会太紧密,链与链之间便留出了较大的空隙。当然,这里说的较大,是针对油分子尺寸而言的。油分子从比自己大的空隙中一个个穿过,慢慢地突破手套的阻隔,时间一长便沾到了我们手上。
聚乙烯长链间存在较大的空隙,油分子可以慢慢穿透过去图源:作者绘为什么漏油,不漏水?
那么这时,肯定有人要问了:水分子可比油分子小多了,既然油分子可以穿越聚乙烯长链之间的空隙,那水分子应该也可以呀?可是生活经验好像是手套可以防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提到**“相似相溶”原理了。在化学上,根据分子内电荷的分布情况,可以将分子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两类。例如,水分子就是一种典型的极性分子,而食用油分子和聚乙烯分子多为非极性分子。
“相似相溶”原理就是说,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而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通俗地说就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属性相同才能走到一起
图源:作者绘是不是被这段绕口令弄得有点晕了。其实这和“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差不多。如果溶剂和溶质的属性相同,那它们就可以相处融洽,发生溶解。若是溶剂和溶质的属性不同,则相互脾气不对付,难以溶解。
虽然水分子个头比油分子小,但它是极性分子,因此难以和非极性的聚乙烯分子走得太近,很难穿过手套。反倒是同属于非极性分子的油分子,和聚乙烯分子“志趣相投”,因此可以轻松穿过聚乙烯分子间的空隙。所以,除了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属性种类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突破手套的防护。
那怎么样可以“优雅”地享用小龙虾呢?
油的渗透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勤换手套或者多带几层手套是有效的防油办法。当然,如果可以找到一个肯为你剥小龙虾的他/她,那就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啦!
你有什么防油小妙招也可以写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哦~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作者:危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