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确实比李政道声誉更大。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了“宇称不守恒”,仅仅凭借这项贡献,就立即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吴健雄也应该同时获奖,可是由于她是一个女性,被遭遇了性别偏见……所以很遗憾。“宇称不守恒”是很重要的发现,推翻了科学界30年的共识。为了争夺这项发现的“第一人”,李政道和杨振宁有了一些矛盾。但是,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肯定,当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不能独立做出这项贡献,离开谁都不行,至于谁是“第一”并不特别重要。
(杨振宁与毛先生)
事实上,李政道自从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在学术上再也没有大的创见,渐渐趋于平淡。杨振宁则认为,李政道他“是一个极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能力强,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Insight)与数学能力(Mathematical Power)略逊一筹”。而杨振宁却愈战愈勇,同时在冷原子,凝聚态,统计力学,场论等领域斩获不断。加上杨-M场被承认,有10个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就来源于此,让杨振宁名声大噪。所以,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杨振宁没有必要在意“宇称不守恒”的第一归属权问题,因为他的科学成就早就超越了“宇称不守恒”的高度。好比,一个全国作文大奖赛的冠军,没有必要再去争夺在市作文比赛的名次。
(卢昌海对杨振宁的评价)
但仅仅是科学上的贡献,还不足以让杨振宁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振宁之所以成大名,还在于他是一个极其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按照华桐院士的说法,杨振宁是最厉害的外交家,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增进友谊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大贡献。
比如,杨振宁1971年就频繁回国访问,属于“破冰之旅”,轰动了全世界。他之后一大批海外科学家才开始回国。杨振宁回美国之后,到美国大学做了70多场演讲,大说中国好话,消除了不少人对我们的误会。
(杨振宁与周先生)
杨振宁还是“全美华人协会”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任会长。在70~80年代,该协会领导几百万华人积极的参与、促成中美合作,影响力很广。杨振宁以创始人和会长的身份,多次在美国的知名报刊上刊登整版文章,要求华盛顿政府必须重视对华关系,放弃对抗走合作之路。还敦促总统尽快把与华建交提上日程。邓先生访问美国,杨振宁又亲自组织人员欢迎,在800多人的欢迎宴会上率先做发言。
杨振宁还是国际上保护东海某一个小岛的国际组织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多次公开在参议院和法院替我国领土归宿权作证。
杨振宁还在1977年建立CEEC奖金基金会,从美国和香港建立三个基金会募集巨额资金,开始组织国内的高端学者到美国大学深造,学费、生活费全免,学成后绝大多数回中国工作。目前已经有上千人得益。我曾看到一张表格,上面列明仅在1981年到1992年间,参与这项计划到美国访学的学者就达上百人。此后仍有学者在杨先生帮助下分批出国进修。这些学者原本就是科技精英,访学归来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我国自然科学各领域研究的带头人,有多位当选两院院士,其中就包括后来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以及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谷超豪。(注: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现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陈省身院士多年后透露,杨振宁为了筹钱送中国学者出国培训,曾发着高烧去纽约唐人街演讲。)
(这栋陈赛蒙斯楼建成于2005年,是杨振宁亲自远赴海外为国内大学拉到的赞助)
所以,杨振宁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一位很成功、很厉害的外交家。李政道与杨振宁比,则略显低调,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斋知识分子”。这主要是他们的性格不同所致。一个外向,一个内向,都没有错,只是杨振宁过的更加精彩一些。
作者:怀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