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少华
近期,我国科学家胡海岚教授荣获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这是世界上惟一在全球范围内奖励科学女性的奖项,堪称“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获奖理由是在社会和情绪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为抑郁症的创新疗法和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抑郁症研究为何受到如此大的重视呢?其实,一点都不夸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经常被误解又影响广泛的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2020年全球范围内重度抑郁症增加了28%,而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超过9500万,终生患病率达到了6.8%。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也是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WHO预测,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的疾病。抑郁症与患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从而进一步增加其疾病负担。此外,抑郁症可导致自杀死亡。据估计,全世界每年 800,000 起自杀事件中,多达 50% 发生在抑郁发作中,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的可能性几乎是普通人群的 20 倍。
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但卫生服务利用率却很低,很少获得充分治疗。在我国,在过去12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期仅有9.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由于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未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因此仅有0.5%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
抑郁症治疗的不充分,和大众对抑郁症的不理解有关。如很多人将抑郁症与抑郁情绪、抑郁症状混为一谈,认为不是病,是思想问题,所以抑郁症患者不需要接受专业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还有确诊患者因惧怕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更有人认为真正的抑郁症是治不好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抑郁症的病因非常复杂,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生物学因素,也就是遗传学上来说,抑郁症不是遗传型疾病,不是父母有抑郁症,子女也会的抑郁症,但抑郁症具有遗传易感性。如果一级亲属有抑郁症,那么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倍。
而从社会因素来说,暂时相关的压力事件(通常在发病前一年经历一些负性事件),如失业、经济不安全、慢性或危及生命的健康问题、遭受暴力、分离和丧亲,最常发生在成年期。另一面则是童年时期的经历的不良事件,如身体和性虐待、心理忽视、遭受家庭暴力或因死亡或分离而过早与父母分离等,为晚年抑郁症的前因。
那么,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当经历具有重大压力或长期慢性压力的生活事件时,如果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足,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皮质醇水平和炎症机制的外周变化可通过在细胞水平上破坏神经可塑性和相应的神经发生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来诱发抑郁症状,而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更大。
2018年,胡海岚团队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团,在在介导负面情绪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把它叫做大脑中的“反奖赏中心”。当核团内活动异常,或是进入高放电状态时,就会过度抑制大脑“奖赏中心”。而“奖赏中心”是产生多巴胺、五羟色胺这些核快感、心快感,以及奖励感受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源泉。这也许是人进入抑郁状态的原因。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来自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的 “经典单胺策略”药物,起效缓慢,有效率低。近年来,氯胺酮作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由于其快速的抗抑郁作用(可在数小时内迅速改善情绪),和显著的疗效,被誉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大发现。但氯胺酮由于其潜在的成瘾性,被归类于精神管制类药品,限制了其在临床抗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胡海岚团队同时发现,氯胺酮能够快速起效,是因为它能够很快地阻断“反奖赏中心”过度的放电或者过度的活化状态,从而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目前团队发现至少有一个分子靶点和氯胺酮的靶点在同一个通路里面起作用,团队预测阻断这个靶点之后也会有抗抑郁的效果,针对这个靶点临床上现在已经有药物治疗别的疾病,团队两三年前已经和临床团队开始了合作。
那么,如何迅速地自查或者帮身边人识别抑郁症呢?不妨参考使用下面展示这张表:
如果出现以下“三低”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就要引起警觉:情绪低落,快感缺失;2)思维迟缓,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表现在学习、生活/工作当中有发呆现象,记忆力不好的现象,即思维迟缓;3)意志活动减退,不爱说话,不爱动。尽早觉察自身或身边人是否有早期抑郁释放的提示信号:厌食或暴饮暴食;睡眠过多或失眠;常因琐事发火冲动,比以往更缺乏耐性,容易冲动;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5)丧失对很多事的兴趣,觉得孤独,或许你曾经喜爱和朋友们一起玩,但那些曾经让你兴致勃勃的活动现在却索然无味;感觉自己一文不值或一无是处;7)时不时感到想死,有自杀的想法/念头冒出来;8)惊慌失措或焦虑不安,持续的、不能控制的惊恐,通常还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心率过快、大汗淋漓;9)无法解释的疼痛和不适,抑郁症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机体,比如表现为头痛、胃痛、颈部和背部疼痛,甚至恶心。
建议:
1)正确看待“抑郁症是否可以治好”
抑郁症的病程,缓解期和慢性期有很大差异。而在抑郁症缓解后,残留症状和功能障碍通常仍然存在。此外,抑郁症复发的几率很高,因为大约 80% 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复发。
环境因素不可控,心理应对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可提高。因此,治疗的目的不是根治,而是减少抑郁症状带来的痛苦体验以及功能损害。
2)如何预防?
减少儿童时期和整个生命期的不良经历(包括忽视和创伤),以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
在个人层面进行干预,重点关注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如亲密伴侣暴力、应激性生活事件(如丧亲或财务危机)等。
“没有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人生故事和境遇,这最终形成每个人罹患抑郁症的独特经历和对帮助、支持及治疗的不同需求。”该报告联合主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Vikram Patel对此作了具体解释,“与癌症照护类似,用分阶段的方法、连续体的形式看待抑郁,并提供一个框架,从疾病的原点出发推荐相应的干预措施。”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