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是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
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各式的商业摩天大楼。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其中长得最别致、游人在香港必打卡的一栋——香港中银大厦。
▶建造背景
香港中银大厦位于香港中环,是香港商业区中心地带。在大厦建造前,该地段的建筑是美利楼(现已整座搬迁至香港岛东南部的赤柱)。
中银大厦从1982年就开始规划设计。虽然当时香港尚未回归,但港英政府以远低于市价的11亿元港币将中环地段的6700平方米旧美利楼地段售予中国银行,这也被认为是港英政府向中国表示友好的行为之一。
大厦的设计师是著名的贝老先生贝聿铭。
贝聿铭祖籍江苏苏州,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之后在国外发展工作。尽管贝老在美国住了几十年,但他一直强调**“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因此,在面对中国银行的邀请时,他没有犹豫就接了下来。
虽然当时的祖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在资金方面其实并不富余。当时中银北京总部只负责出资,预算在1.3亿美元左右。
尽管建筑的预算超支并非个例,贝聿铭以前也总能说服甲方掏钱。但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他很清楚不能超支,“决定要在这个预算内造出最棒的建筑”。
当时大厦选址旁边的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第四代)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栋楼的预算是……10亿美元。
1985年5月汇丰银行大厦落成时,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也已经开始动工。对比之下,能感受到一丝火药味儿。因此不难理解,香港中银大厦不光是一栋简单的摩天大楼,更是代表新中国形象的标志。
▶设计建造
一开始,香港中银大厦的原选址其实不算优秀:四周被高架道路拘束着不说,地皮还比其他的商业地皮多了一角。
如果按照原始的地形,楼建起来之后,正面就正好对着一个公用停车场。
于是贝聿铭提出和政府换地的解决方案,拿原定场地的一角换另一角。
如此一来,整个工地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给新楼的两边留出了三角形的绿地。经过这一神来之笔,中银大厦不仅和市区的结构呈现平行吻合,也成功地让建筑正面朝向了维多利亚港。
而项目计划里要求写字楼总面积为140万平方英尺(130,000平方米),要在有限的地段满足这样的要求,只有向高空不断发展才行。
那怎样在高楼林立的商业区造出气派别致又稳固的大厦呢?
如果将楼看作模型,四条长短不一的三棱立柱拼凑契合,同时在四个顶上各加一个斜面朝外的三棱锥。大厦由四栋高度各不相同的三角建筑组合,高度依次递升,其中一栋达到最高点。
高度的数值也有讲究,分别是1,2,3,5单元高度,暗合斐波那契数列,给人一种指数级增长的感受。
香港在太平洋台风的影响范围内,香港中银大厦既要保证楼高又要确保安全,就得在大厦结构上下功夫。
大厦的平面是一个方形。工程师莱斯利·罗伯森 (Leslie Robertson) 和贝聿铭携手设计了一个创新性的超级合成桁架:这一桁架为八榀(pǐn)巨型桁架,其中四榀沿方形平面的周边布置,另四榀沿对角线方向布置。
在巨型桁架平面内还设置若干吊杆,将楼层荷载通过巨型桁架斜杆传给角柱。
大厦四角的四个角柱(即建筑平面四个凸角处的框架柱)承担了整个建筑的自重。角柱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将抗拉的型钢同抗压的混凝土结合,形成抗弯折能力很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拿它做柱子,就可以抵抗很强的侧向力,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飓风、地震的力。
就像我们平时在公交车上会叉开腿站立,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大厦的重量向四个角柱分散也是同样的道理。
▶庭院设计
在香港这种寸土寸金的商业区,中银大厦在两侧留出了绿地面积,游客行人都可以参观欣赏。两个庭院采用下沉式设计,庭院内有小型瀑布、流水、铜塑、花草盆栽等。
在这里开辟出一方天地作为庭院,大厦有了更浓的人情味,不再是生硬的高高在上的建筑,让人感觉到生气和亲切。
从实用性来说,流水设计对于交通噪音有一定的消弭作用;另一方面从风水学来说(香港对于风水是十分看重的),水流是生生不息的,隐喻财源广进,为中国银行带来佳运。
提到风水就不得不提一提中银大厦的“尖刀锐气”带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在中银大厦的最高处竖有两根杆,大厦的形状当时被香港人视为尖刀,而刀锋就有“对准”附近的汇丰大厦。汇丰便在楼顶加装两座对着中银大厦的“炮台”装饰(实为起重机吊车,加后下方反向共四座),以此来反击中银大厦的“杀气”。
每当台风光临把这“炮台”方向吹歪,朝着渣打银行时,渣打银行都会赶紧通知汇丰银行把“炮台”给调整回去。
香港中银大厦作为贝聿铭的知名作品之一,在各方面体现了贝氏建筑的特色。
在造型上运用独特的几何设计;立面运用一贯的玻璃钢材,再一次体现了贝聿铭的名言“让光线来作设计”,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优势很明显。
而作为一栋代表中国形象的香港建筑,香港中银大厦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大厦落成时,它是全亚洲最高的摩天大楼,现在也还是香港第四高摩天大楼。
中银大厦现在已经成为了香港地标性建筑之一,因为独特的造型,它也是唯一一座在电脑游戏《模拟城市3000》及《模拟城市4》中出现的香港著名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