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行业不断升温,从政府监管部门到从业人员、投资者都应以积极心态面对,齐心协力建立良性的行业发展生态。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最近,作为数字经济新兴业态的数字藏品行业新闻不断。有消息称,腾讯计划裁撤旗下的数字藏品平台“幻核”业务,引起业内巨大震动。资料显示,“幻核”是国内最早推出的数字藏品平台之一,去年八月才上线,到现在还不满一年。如果裁撤传闻成真,对于国内刚起步不久的数字藏品行业来说,显然是一记重击。而在7月2日,腾讯新闻App已暂停了数字藏品的售卖服务。
很多人担心数字藏品要“凉”了。**数字藏品在我国属新生事物,**有媒体将其定义为“数字经济与元宇宙发展的产物,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唯一标识的数字化文创产品,涵盖绘画、图片、音频、视频、三维模型等多种内容形式。” 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数字藏品可实现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它与国际上通行的区块链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技术密切关联。自去年国内开始出现数字藏品交易以来,其发展速度惊人。数据显示,2022年1月初到4月底,国内数字藏品的每日发行额从100万元提升到了1330万元,增长超10倍。截至2022年7月上旬,国内数字藏品平台数量已超700家。
数字藏品具有不可篡改、不可分割、不可复制、可追溯等特性,因而被认为是具有收藏价值和现实资产属性的数字资产。但行业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雷点”,比如它具有虚拟性,并与金融、资产密切关联,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脱离社会及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凭空炒作、造假欺诈等乱象之中,严重的甚至可能扰乱国家金融秩序,造成金融风险。另外,其也涉及知识产权纷争等风险。
为了防止数字藏品可能衍生的问题,相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预防性意见。今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明确提出要注意NFT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同期,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数字藏品产业健康发展的自律要求》,要求平台和发行企业应对数字藏品合理定价,防止出现严重泡沫。
根据国家规定,数字藏品需要实名制购买,且只能使用人民币或者数字人民币,不能用虚拟货币。目前,我国只允许在国家网信办已备案认可的区块链平台上开放发售数字藏品,并禁止任何情况下的二级销售。也就是说,在平台上买了数字藏品,不能再进行交易。部分平台也规定过了一定期限后,藏品可以在平台内进行转赠,不过多数平台不让转赠。
有人认为,玩家们相当于买了个“寂寞”,用户难以在收藏中让数字藏品升值转卖,时间久了会失去热情。对于平台来说,数字藏品无法进行二次交易,平台利润较低,再加上国家更具体的监管政策、标准等迟迟不能出台,让不少投资人心生疑虑,一些平台难免心生退意。
面对数字藏品行业,从政府监管部门到从业人员、投资者都应以积极心态面对,齐心协力建立良性的行业发展生态。监管部门应尽早出台具体的行业指导政策,明确相关标准,尤其是对于数字藏品的唯一性、不可复制、不可篡改、永久存在需要有详细的规定与解释规则。此外,数字藏品行业涉及创作方、代理方、发行平台、消费者等众多主体,要从法律层面确定各方的关系,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对于数字藏品交易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也需要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进行支撑,有完善的保障机制。数字藏品的交易模式也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适应未来行业的发展需求。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