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智利马驼鹿(学名:Hippocamelus bisulcus),为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马驼鹿属,原产于南美洲。
曾广泛分布于安第斯山脉南部,现仅分布于阿根廷南部和智利一带。它们是唯一栖息在亚南极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的大型食草动物,主要食物是草本植物、莎草科及地衣等。栖息于森林和灌木丛开阔的区域,常出现于于崎岖的山地和陡坡地区。它们生性羞涩、灵活,听觉十分发达,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包括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跨界地区迁移。夏天时,它们会栖息在高海拔的地方,随着冬天的来临而逐步下移至森林河谷。
图源:IUCN Red List智利马驼鹿身材魁梧,腿短,能很好地适应破碎斑驳的地形。雄性头体长140-175厘米,雌性头体长140-157厘米;肩高80-90厘米;体重40-100千克。幼崽之间没有性别差异,只有公鹿有鹿角,每年冬季结束时才会脱落。它们的皮毛又厚又密,随着季节变换呈现米色或深咖啡色。
智利马驼鹿是群居物种,群落数量视情况而定,一般为2-3头,有时多达11头,但以往可以超过100头,至21世纪5头以上的族群已经很难看到。群落主要为雌鹿及幼鹿,雄鹿是独居的。在某些地区,它们栖息活动的范围可达数百公顷。
作为智利的国兽,智利马驼鹿被设计在国徽上,对于文化、生态和经济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价值。
威胁和挑战
如今,只有不到1500只马驼鹿存活在小而分散的种群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智利。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智利马驼鹿最初的全球种群规模估计已经减少了99%,分布范围减少了50%以上。因此,该物种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图源:IUCN Red List197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1997年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
图源:Species+
主要威胁是树林砍伐、栖息地碎片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被天敌或猎人猎杀。
除了偷猎之外,美洲狮、狐狸和家养狗的自然捕食增加了智利马驼鹿的死亡率,而栖息地退化和人类的入侵也给它们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其中,畜牧业和农业用水管理正在进一步加速土地转换,此外,由于伐木和采矿而不断扩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缩减了马驼鹿的栖息地,缺乏管制的旅游业和家畜传播的疾病对它们产生了进一步的威胁。智利马驼鹿数量极少的事实使它们在所有这些威胁面前尤其脆弱。尽管智利马驼鹿在智利和阿根廷范围内受到全面保护,但是大部分的智利马驼鹿分布在保护区之外。况且就算在保护区内,相关法律也很少被执行和落实。
除此之外,于近两年发表在《生态与演化前线(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上,题为“破碎的食物网和混乱的未来:面临地球人口不断成长的现代有蹄类动物群落(Disassembled food webs and messy projections: modern ungulate communities in the face of unabating human population growth)”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认为,全球大型濒危哺乳动物消失的最终原因是人口激增。这个结论是通过分析智利马驼鹿马驼鹿、不丹的羚牛,北美沙漠的野马、狼和郊狼的变化,以及大型食肉动物就地灭绝后大生态系统改变的必然性得来的。“即使是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偏远地区,人类入侵带来的流浪狗和野狗,都严重破坏了高经济价值和文化象征意义的野生和圈养物种。”不丹基金会的Wangchuk如是说道。
保护现状
在《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的支持下,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签订了一份关于保护智利马驼鹿的谅解备忘录,并于2010年12月4日生效。因为该物种跨越这两个国家的边境地区迁移,所以该谅解备忘录的目的是通过两个分布国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改善该物种的保护状况。另外,这个备忘录的建立还衍生出了一个“两国行动计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加强与马驼鹿共处的居民的相关工作,加强重点行动的创建工作,以及加强马驼鹿常见问题的监测工作。
自2013年3月起,纪录片《马驼鹿,物种的阴影》开始拍摄。该纪录片由阿根廷的Angelito CruzDiablo和智利无政府组织Aumn联合制作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也出现在了纪录片中。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拍摄,这部纪录片希望向大家展示马驼鹿不同的生物循环和周期,记录下了一些之前未曾用电影摄影机进行拍摄的瞬间和时期,比如马驼鹿的发情期以及它的怀孕过程等。
智利于1996年通过了第19473号法令,禁止对马驼鹿进行狩猎、持有、私藏、捕获、运输和销售。几年前,主要负责管理自然公园的智利国家林业公司(Conaf)也开始实施《马驼鹿国家保护行动计划》。正是由于这个计划的实施,使得马驼鹿可以在智利的13个国家公园里接受照顾和保护。同样地,在阿根廷,也有6个公园对马驼鹿提供相应的保护。大家都希望,这些措施可以帮助这个羞涩而灵活的物种继续延续下去。
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35年)》和《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作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全国一级学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挥科学研究机构优势,致力于打造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化科学传播工作,于2021年12月推出《绿会生物多样性科普小课堂》系列。
《科普小课堂》以“科普性”为特点,传播当前受到生存威胁的野生动植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呼吁各界携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整理/兰怡麟
审核/YJ
编辑/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