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流行病专家姜庆五:建议通过血清检测确定无症状患者真实比例

科坛春秋
用人文化视角介绍中外科技历史,展示前沿科技动态和深度思考
收藏

最近无症状感染者广受关注,也引发了社会的一些恐慌情绪。特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邬堂春团队3月6日在医学论文预印本平台medRxiv网站发布的论文更是引人关注,该篇论文分析了在武汉市卫健委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截至2月18日接近6万例实验室确诊新冠肺炎的病例数据。通过建模分析估计,邬堂春团队得出结论:武汉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发现的,其中可能包括无症状和症状轻微的病例。

无症状感染者的控制关系到新冠的传播是否被阻断,新冠疫情防控的效果是否可以持续。近日,复旦大学流行病学专家姜庆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应该是一个直接观察或者调查获得的指标,通过模型计算出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指标结论值得商榷。无症状感染者这现象肯定存在,但模型出来的数据与实际现象有差距,如果武汉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发现的话,那么不可能在武汉能如此快将新冠的传播遏制住。他建议要调查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可在武汉的健康人群中进行血清学的人群调查,通过检查抗体来判定真实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这样可以为未来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决策基础。

“无症状感染”被称为“隐性感染”更合理

姜庆五认为目前无症状的感染者被广泛关注,这是中国新冠病毒防控工作走向深入的一个表现。在防控的初期,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有症状者与症状严重者,这些需要紧急救助,否则会有严重的后果。随着正面的救治工作压力减缓,科学家有精力关注疾病传播中的一些之前被忽视的现象,无症状感染者就这样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姜庆五并不赞同目前“现在无症状感染增多”的提法。他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的“无症状感染”其实是是感染过程中的患者的一个阶段或者是流行病学提及的“隐性感染”。所谓隐性感染又被称为“亚临床感染”,其指的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指标的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所以用“无症状感染”描述并不妥当,应该用“隐性感染”更合理。隐性感染是传染病流行的一个普通现象,不同传染病的隐性感染率是不同的。一般相同传染病的隐性感染率是接近的。同一传染病在相同时期的致病性也是接近的。

“因为个人的免疫能力有差别,所以同一种病毒感染有时引起显性感染,有时会引起隐性感染。实际上隐性感染也是显性感染的一种,虽然被感染了,机体内部大作战免疫系统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机体没有受到巨大伤害。而从流行病角度看,世界上充满病毒,隐性传染时刻在发生,只是自然界很多病毒对人体的致病性不强,所以一般都是被忽略的!”姜庆五说。

隐性感染者自我康复后不会有传染性

那么隐性感染者会不会康复呢?他们的传染性是否会一直延续呢?对此姜庆五给出的答案是他们会自我康复,而且康复后就没有传染性了。

“事实上,隐性感染者和大部分显性感染者都会康复,不一样的是隐性感染者通过自我免疫发挥作用完成自我康复的,而显性感染者需要通过外界干预才能重新获得健康。所以隐性感染者只会在一段时间内有传染性,只要恢复健康,病毒被免疫系统完全消灭就不会有传染性!只不过在血清检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曾经被感染过。”姜庆五说,而目前的防控策略还是有效的,只要全国上下做好防控措施,每个人坚持戴口罩,认真洗手,坚持消毒。严控输入性病例。等到目前潜在的隐性感染者完成自我康复,丧失了传染性,疫情防控就能获得最后胜利!

当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着眼,隐性感染者体内也能排出病毒,其作为传染源的对人群传播的危险更大。姜庆五认为目前需要对检出的隐性感染者需要与感染者一样处理,必须进行隔离观察,直到体内没有病毒排除才能解除隔离。将查出的隐性感染者列为轻型病例进行管理那可能效果会更好。绝对不能怠慢隐性感染者,越早查出越好,越早管理越好。

实际检测确定比例更加科学

对于未来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是否减弱的疑问,姜庆五表示,这很难预测,但是肯定的是新冠病毒不会说变就变,需要经历几百代的传染后发生一些关键的突变,变强变弱都有可能,但是我们观察了很多病毒,看到的比较多的是变弱。

姜庆五也不认同未来人类会出现同时感染多种冠状病毒的情况。他告诉记者,生物学上有一种“拥挤现象”,往往同一种的一个生物进入一个环境后会影响另一个相同生物的进入。尽管,新冠病毒有不同的流行株的讲法,但是还没有更多的报道在同一地区存在多个病毒株的流行。

对于潜在隐性感染者的真实比例,姜庆五建议在武汉市内开展万人次的健康人群血清检测,通过数据统计看看究竟有多少健康人群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另外,需要对血清检测阳性的人,增加核酸检测,判定这些隐性感染者是否还在传染期,并对其进行隔离和观察。相信这样的研究会给未来的疫情防控的科学决策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大家不必为隐性传染者的出现而过度焦虑,大多数隐性感染者还是在医学的监控范围内,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都会康复,隐性感染者康复后也不再具有传染性!”姜庆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