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千岛湖里最好吃的两种鱼,现在很难钓到,就因为这个“入侵者”?

浙江都市快报
原创
讲述科学故事,传播科学精神。@浙江科普,与科学与未来共生长。
收藏

近日,浙江的快报读者“朱二”在橙柿互动发帖:

青条丝一如既往多,红猪和黄尾巴不见踪影,老钓鱼说,这几年外来物种太阳鱼大量繁殖,吃其他鱼卵,已经成灾。岸边确实能看到太阳鱼的幼鱼,这玩意不好吃,肉很粗糙。

另一位读者“左右我的梦”也在千岛湖看到了太阳鱼:

太阳鱼在千岛湖里应该蛮多的。我们夏令营有个项目是体验渔民捕鱼,傍晚把丝网下下去,早上起网。一网一般能收获10多条,大部分是钢笔那么长的青条丝,其他就是两三条太阳鱼。太阳鱼都很小,最大也就刚出生婴儿的巴掌大。

记者请教了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外来物种研究专家顾党恩,他说“朱二”发的图片基本都是䱗鱼,有一张在岸边拍的图片,由于分辨率原因,无法判断是什么鱼。而“左右我的梦”的图片内据初步判断,确实有太阳鱼,而且不止一个种,有蓝鳃太阳鱼、绿太阳鱼,还有长耳太阳鱼。

大家讨论的这种太阳鱼是什么?它背后更庞大的外来物种,又对我国本土水域造成了什么影响?

好生养的太阳鱼,曾在日本疯狂繁衍

先来认识一下太阳鱼——

太阳鱼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种,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成鱼体长24-40厘米,个体较小。太阳鱼的外观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鳃盖后缘长有一黑色形似耳状的软膜,是所有太阳鱼的一个共同特征,只是不同种其“耳膜”有不同颜色及不同形状。

太阳鱼的繁殖能力超强,它们在5-8月之间多次产卵,产卵量大,这些卵通常在大约5天内就能孵化。新生的太阳鱼不需要照顾,自己吃点浮游生物就能茁壮成长。

这种鱼还特别抗冻,水温在1-38℃时,都能存活。在我国北方的水域,冬季水温在2℃时,仍能在自然水域中安全过冬。

能生、给点吃食就能活、不怕冷,这些生存特性意味着,如果不加控制,太阳鱼将泛滥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水域生态产生危害。

日本就有这样的例子。

1960年,出访美国的日本皇太子明仁,收到芝加哥市长的一份礼物,而这份礼物就是一批太阳鱼。

由于太阳鱼的颜值较高,并且食用起来味道不错,明仁便喜欢上了它。回国后,带着对太阳鱼的偏爱,他立即在国内进行了推广养殖。

1963-1964年之间,为进一步扩大太阳鱼的繁殖,它们被投放到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

进入琵琶湖中的太阳鱼,开始疯狂繁衍,很快便不再仅限于琵琶湖,开始扩散到日本的各个水域。因繁殖快、天敌少、食物充足,太阳鱼泛滥成灾。

这些鱼,不但挤压了日本本土鱼的生存空间,更大量捕食本土鱼卵及幼鱼,使本土鱼的数量锐减。到2010年左右,太阳鱼已经遍布日本的湖泊、河流,甚至下水道中都有太阳鱼的身影,最终导致至少5种日本本土鱼消失,并把鳑鲏鱼逼成了稀有物种,使渔业部门专门为鳑鲏定制了保护措施。

太阳鱼目前确实是千岛湖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

记者联系上淳安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沈鹏,他说:“太阳鱼目前是千岛湖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

本世纪初,在网箱整治中,一些太阳鱼逃逸到了千岛湖中。不过当时没有引起特别关注,因为大家认为这类热带鱼适应不了千岛湖冬天的低温,将会逐渐消亡。

没想到,太阳鱼竟然适应了千岛湖的水温。“千岛湖水很深,深水层中有一个常温层,常年保持20多摄氏度的水温,太阳鱼在这里生存下来,并且大量繁衍。”沈鹏说。

到了2016年,事情开始朝着未曾预料的方向发展。捕捞渔民样板户们汇报上来的鱼种、数量、规模上频繁出现太阳鱼,渔民们反映,捕捞上来的普遍是小的太阳鱼。沈鹏解释,太阳鱼是外来鱼种,在千岛湖没有天敌,一旦繁衍开来,将不受控制。

随后,淳安渔政联合上海海洋大学进行外来物种控制的课题研究,开始科学地进行太阳鱼控制,具体两种举措:

第一,靠人去捕,给捕捞户分发小网,专捕太阳鱼。但由于太阳鱼一年能产4-5次卵,所以这种方法非常吃力。

第二,生物治理,大鱼吃小鱼。用同样生活在常温层、体型更大的鳜鱼去吃太阳鱼。

“我们已经在逐年加大鳜鱼投放量了,但具体要说千岛湖里有多少太阳鱼、基本控制要花多久,要等待上海海洋大学进行一个科学的测算。”

浙江大学动科院教授邵庆均也向记者表示:太阳鱼是外来种,在水温较低情况下也能存活,对千岛湖土著鱼的受精卵、幼鱼都会有破坏性影响,在千岛湖中不能放养,否则对千岛湖土著鱼类会有不利影响。江河湖泊等开放性水域,要严禁放养,避免外来物种生态污染。

对于垂钓爱好者来说,太阳鱼的出现也不是一件好事情。就像橙友“朱二”说,千岛湖的老钓鱼,原来钓得最多的是黄尾巴和大眼鳊,这两种鱼也是最好吃的,这两年却难钓了。在岸边能看到很多小小的太阳鱼和罗非鱼。

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所长王宇希说,在千岛湖,最令人头疼的是太阳鱼幼鱼,大的太阳鱼刺少、适合老人和孩子吃,被捕捞走了,剩下的幼鱼没有经济价值,所以剩了下来。结果一批批的幼鱼长成大鱼,越来越多。

专家:外来物种入侵其实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

那么,太阳鱼算是全国性的高危外来入侵物种吗?外来物种是不是都是有害的?

珠江水产所的外来物种研究专家顾党恩表示不能一概而论。

“不是所有的外来鱼类都是不好的,出于水产养殖的目的,我国引进了很多外来鱼类,大口黑鲈、斑点叉尾鮰等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对于渔业生产和渔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讨论的太阳鱼也是,目前还有很多地方在养殖,也有不小的经济价值;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不规范的养殖模式带来的养殖逃逸,以及人为放生,绿太阳鱼和蓝鳃太阳鱼又在局部水域产生了危害,但相比于齐氏罗非鱼、豹纹翼甲鲶等外来入侵种群来说,太阳鱼的分布和危害范围较小,风险等级也相对较低。但是为了避免太阳鱼的泛滥,在做好养殖管理的同时,科学控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不过,顾党恩提及了和太阳鱼很像的罗非鱼,罗非鱼同样是由于养殖目的引进的,也有多个种。罗非鱼是目前我国养殖量最大的外来鱼类,也是自然水域分布最广泛且影响最大的外来鱼类。不止我国,全球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受到了罗非鱼入侵的威胁。

怎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典型的例子是作为外来入侵种的齐氏罗非鱼,它是1978年从泰国引进的,由于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等因素在引种后很快被养殖淘汰,但耐低温和繁殖力强的特点促进了齐氏罗非鱼在自然水域的入侵和扩散,而本土生物多样性降低带来的生态位空缺又为齐氏罗非鱼的种群暴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正应了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目前,齐氏罗非鱼已扩散到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等多个地区,并不断扩散和蔓延,风险极大。

顾党恩说,外来鱼类的入侵看似是农业产业问题,其实更是一个生态环境的问题,水产引种只是提供了入侵的可能,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过度捕捞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人为放生和人为丢弃以及水坝建设等其他人为干扰因素才是这些高适应性物种成功入侵和大范围扩散的关键因素。

此类入侵鱼类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的集体参与。

此外,除了养殖,国内观赏鱼种群中有相当多的外来物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引进的外来观赏鱼有400多种,由于随意放生导致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也十分常见,鳄雀鳝就是一个典型。所以,饲养观赏鱼的人也不应随意放生。

橙柿互动记者 韩晨柯

评论
月宫一郑红梅
大学士级
饲养观赏鱼的人也不应随意放生。
2022-08-09
科普62664af2
贡士级
太阳鱼是外来鱼种,在千岛湖没有天敌,一旦繁衍开来,将不受控制。
2022-08-09
王庆敏
大学士级
能生、给点吃食就能活、不怕冷,这些生存特性意味着,如果不加控制,太阳鱼将泛滥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水域生态产生危害。
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