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些“心理中暑”症状你中招了吗?

北京科协

随着今年夏天“高温模式”的开启,各地气温“再创新高”,40度高温屡见不鲜,“中暑”与“热射病”等词汇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严重的热射病会导致多器官功能的衰竭,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已然引起广泛重视。

但你知道吗,除了身体上的伤害,高温带来的另一危害也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那就是**“心理中暑”**。

Part.1

什么是心理中暑?
心理中暑是指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可能会出现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异常,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思维紊乱,易激惹和行为失控**。心理中暑症状
心理中暑往往发生在夏季和炎热的天气,尤其是热浪日,即连续三天温度超过35摄氏度的日子。心理中暑如果不加以干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温带来的“心理中暑”已被许多研究者证实,很多实验就表明,在高温日,心理急诊科就诊率会普遍增高(包括物质使用障碍,焦虑、压力相关和躯体形态障碍,情感障碍等等,见图2)。

温度与心理急诊科就诊率的关系(图片来源:Nori-Sarma, A.et al., 2021)**高温与人际间和群体间攻击行为,暴力性自杀行为,以及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问题的出现有关。**研究者们发现,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会出现季节性波动,夏天发生的攻击事件,如家庭暴力,社会骚乱事件和人际冲突,都比一年中的其他季节更多。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和自杀风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见图3)。当温度超过18℃后每增加1℃,自杀行为相对风险会提高约3.8%。此外,研究还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和焦虑的入院人数与当天温度呈正相关。在高温天气下,相比于低温天气,人们普遍报告更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那么,“心理中暑”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Part.2

造成“心理中暑”的因素有哪些? 科学家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高温下的“暴力倾向”。首先,从生物学机制来看,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会随季节变化,与冲动性、攻击性等呈负相关(Gao et al., 2019)。炎热的天气会导致血清素和多巴胺的降低,不仅会增加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还会降低人的抑制功能,从而导致失控行为(见图4)。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图片来源:thespinalcentre.com.au)除了神经递质外,高温所带来的神经炎症也可能发挥作用,有研究已经证明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大鼠海马会出现显著的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元细胞死亡,这可能会对注意力、记忆或个性产生长期影响。大脑中的这些内在的变化可能会降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他们的适应能力,这反过来又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容易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受到高温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患有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会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除此之外,有研究者提出棕色脂肪组织理论(贺斌, 王炳蔚, 郑瑞茂, 2016)。棕色脂肪组织是哺乳动物体内产热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维持动物的内稳态有重要作用(见图5),而高温会过度激活这类组织, 损害人体的耐热性, 这种损害会改变棕色脂肪组织投射的脑区的神经活动, 使人产生异常的情绪或行为,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
其次,从社会学机制来解释,人们更有可能在炎热的日子里使用过量的酒精(Thompson, R.et al., 2018),如饮用冰啤酒来解暑。个体在高温环境下也容易产生焦躁和压力情绪,而个体又自觉无法缓解这种高温情况,进一步加剧消极情绪,因此倾向于使用酒精等物质来缓解压力情绪,而酒精具有显著的去抑制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冲动性的攻击行为。
最后,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这类暴力倾向的产生与愤怒情绪脱离不了关系,而根据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产生与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归因有关(见图7)。 该理论可以解释我们众所周知的**“吊桥效应”,当我们和另一个朋友一起走吊桥的时候,会产生心跳加速的反应,这是由于紧张和恐惧所产生的,然而如果我们将此心跳反应归因为“对朋友的喜欢”,那么我们就会真的产生喜欢的情感,也就产生了“吊桥效应”。
那么该理论如何用来解释高温与愤怒的关系呢?处于高温环境中,个体容易产生出汗,口渴,浑身发热等生理反应,这类生理反应与我们生气时的生理反应类似,这时候如果我们接受到外部微弱的信号,如他人无意的冒犯行为,我们很可能就会把当前的生理反应解释为“生气”,并产生愤怒情绪,乃至“暴力倾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在炎热的环境下更容易被激惹,更容易生气的原因。当然,除了愤怒情绪外,抑郁,焦虑和其他情绪问题都是暴力行为的催生因素。实际上,高温也确实会加重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而其具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实际上,气温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倒 U 型的关系(Mullins, J. T., & White, C., 2019),当温度非常高的时候,人们出门频率大幅降低,减少接触高温的机会,其心理健康水平反而会有所好转。这种温度对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的影响往往以认知因素为中介气温会导致身体和大脑温度升高,并通过神经递质的影响直接导致认知功能、应对能力或压力阈值降低,因此人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就会下降,进而导致一系列消极情绪和情感障碍的产生。而对于老年人或痴呆患者来说,这种破坏力可能会更大。持
健康保持行为理论观点的心理学家者提出,当高温持续数天或数周时,个人的生理和行为的适应策略会受到挑战,以往缓解压力的方式可能不再适用,如有助于维持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室外运动会大幅减少。已有证据表明,温度会影响户外活动的时间(Brown, Barton, & Gladwell, 2013),这会使得个体的适应和正常的压力缓解产生问题,因此更容易导致情绪问题。
从高温引起的
睡眠中断的角度来看,有证据表明,睡眠问题与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即痴呆症、情感障碍、成瘾、精神分裂症等)有关(Mullins, J. T., & White, C., 2019)。夜间高温会明显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持续时间的减少(见图3)。这种睡眠问题则直接与易怒、沮丧和负面情绪的增加有关**。这可以解释在热浪期间,连续昼夜温度的高温会导致心理健康相关状况的恶化。夜间温度与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时间的关系
Part.3

心理中暑如何预防? 基于对心理中暑机制和易感人群的探讨,我们必须提出一些有用的预防建议。由于高温对人生理、心理和行为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并且随着全球变暖的继续,这种影响可能相比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变得更加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降低高温对我们产生的心理影响呢?**1、恰当归因。还记得之前对情绪归因的探讨吗?一旦我们把生理反应归因为环境中他人的冒犯行为而非高温时,个体就会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因此如果个体能够清楚地知道温度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时,那么就更有可能将自己的反应归因于高温天气,而非外部事件,进而修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2、好好睡觉。德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夏令时带来的睡眠增加导致自杀的企图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可见良好的睡眠对我们的情绪状态有多么重要,保持正常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不仅有利于生理健康,也会加强我们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睡眠质量3、少饮酒。夏天由于喝酒而导致的冲突事件,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对于减少这类暴力事件,不仅仅需要治安管理的参与,也需要人们提高对饮酒危害的认识,尽可能减少饮酒,让自己保持清醒和克制的状态,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4、居家办公。在异常高温的天气,如40度以上的热浪日,需要适当安排居家办公,给户外工作的工人安排假期,减少闷热环境通勤时间。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