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出氢弹来,他说——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

他为国铸核盾,隐姓埋名二十余载,却不愿被称为“氢弹之父”。

于敏,一个曾绝密28年的名字,为我国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那时,世界上只有英美苏三国成功研制了氢弹。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讲: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于敏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今天

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诞辰96周年

让我们一起致敬

这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民族脊梁!

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新华社发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名字和事业成国家最高机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自恃核武器威胁中国。此时,身在北大的于敏并不知晓,他的命运已经随着战争时局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发生转变。

1951年,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1961年,苏联试爆氢弹“沙皇炸弹”,威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的3846倍……

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那年,三十多岁的于敏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眼看要有所发现、有所建树,组织上让他转行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令他始料不及。

经过和钱三强的交流,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那时,世界上只有英美苏三国成功研制了氢弹。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讲: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于敏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于敏方案”

用一声巨响震惊全世界

研制氢弹,中国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科研人员们只知道氢弹的释放当量是原子弹的几十倍上百倍,至于怎么造氢弹,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时间紧迫,氢弹研究还没有关键性突破。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几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直到1965年,氢弹研制方案才终于有了一些眉目。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百日会战”。

“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上海有当时中国唯一一台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然而,95%的时间要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于敏带着他的团队就利用这5%的运算时间,甚至还用上了算盘、计算尺这些工具。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仅用五年不到的时间,于敏和科研人员们硬是靠着独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人民不会忘记!

1988年退休后,于敏的名字得以解禁。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让我们一起缅怀于敏

铭记他的名字

感谢他的功勋!

来源:科技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光明网、新华网等

◎ 科技日报 张爽 综合报道

编辑:王程玥

审核:岳靓

终审:王婷婷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在于敏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永远发扬。致敬这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民族脊梁!
2022-08-16
❤️心无知❤️
太师级
国之栋梁于敏——为国铸核盾,隐姓埋名二十余载,却不愿被称为“氢弹之父”。致敬!!
2022-08-16
招摇L
举人级
感动中国!像先辈学习,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