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日新月异,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让国民享受到了中国速度带来的便捷生活。让我们与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王志鹏一起走近智能传感器,探索轨道交通智能感知器的多场景应用。
精彩观点:碳纤维车体、转向架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防冰涂层技术......各项重要技术的实现与应用不断为中国高铁这张国家名片增添新色,助力着中国列车在世界科技的赛道上不断驰骋,不断超越。
新华网:当下,“复兴号”凭借安全快捷、平稳舒适的运营服务,成为中国高铁的一张亮丽名片,而这背后除了智能传感器提供的强大助力之外,还有哪些轨道交通方面的科技利器发挥了作用?
王志鹏:除了智能传感器之外,还有几块重要的亮点工作。比如时速六百公里高速磁悬浮车研制成功,以及我们碳纤维的车体和转向架技术;通过在沿线铁路沿线布局北斗的差分站以及超宽带基站,来实现施工人员有效的高精度综合定位,从而有效保证铁路施工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安全;防冰涂层的技术,通过在车体上覆盖防冰涂层,可以有效防止列车上覆盖冰雪。一旦有冰雪覆盖,就能够实现自动清理,对列车的安全运行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精彩观点:智能传感器潜力无穷,不仅在轨道交通领域中“大显神通”,它还在汽车的自动驾驶环境监测、工程机械健康状态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华网:作为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的先行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将不断助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我们想了解一下“复兴号”的智能传感器除了在动车运行上得到了较好地应用之外,在其他场景有哪些尝试?
王志鹏:未来我们所形成的“复兴号”的智能传感器技术还可以在汽车的自动驾驶,无人机的自主避障和自主飞行、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钢铁厂、纺织厂等大型的机械上。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应用无线无源的振动温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轧钢机本身的运行的规律,尤其是轧钢机重要的轴承,通过对它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轴承内部的隐患,从而提前进行预警和停机,避免大型重大事故的发生。基于激光雷达和长短焦可见光、红外热像仪等的多元信息智能化感知技术还可以应用在汽车的自动驾驶方面。考虑到汽车要面临更加复杂的路况环境,同时它对传感器成本也有一定要求,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发。但是,“复兴号”本身的智能传感器技术以及处理技术所形成的成果,都可以为相应的技术研发带来启示。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