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亦称喀斯特,是水对可溶岩(主要是碳酸盐岩)的化学溶蚀作用为主,伴随水的侵蚀、沉积作用,以及岩体的重力崩塌作用所形成的景观、现象及其作用过程的总称。
为什么说岩溶碳循环是静悄悄的?
碳酸盐岩是可溶岩,其风化溶解速率是硅酸盐岩的几十倍到百倍。通常情况下,雨水溶解大气和土壤中的CO2,生成碳酸,随后碳酸溶解碳酸盐岩,生成含HCO3-和Ca2+的岩溶水体。在此过程中,大气圈的CO2被不断移出,以HCO3-的形式进入到水圈中,起到了相应的碳汇效果。岩溶碳汇十分隐蔽,根本原因是碳酸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温暖、见光、清洁的浅海环境中,其溶解过程也是通过清澈、透明的岩溶水展现的。因此,岩溶碳循环过程是静悄悄的。
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通常包括三部分:发生、迁移和转化。绝大部分的岩溶碳循环发生在浅表层的岩溶表层带,只有少部分发生在地下河和地下洞穴中。富含HCO3-的岩溶水在迁移过程中,少部分HCO3-转化为CO2逃逸到洞穴空气中;更多的HCO3-随地下水的流动,以泉、地下河的形式流出地表,成为地表河,这些高浓度无机碳含量的岩溶水,刺激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部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
岩溶碳汇是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每年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可产生17.1亿吨的碳汇通量,土壤有机碳库可产生净碳汇通量8亿吨。全球碳酸盐岩风化溶解产生的碳汇通量为5.5亿吨/年,相当于全球森林碳汇通量的33%、土壤碳汇通量的70%。而且,岩溶碳循环发生的驱动力是水和二氧化碳,在不同气候类型下,碳汇发生的强度存在差异性,在人为干预改变驱动力的情况下,岩溶碳汇还可以增加,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效应具有巨大的潜力。
我们如何增加岩溶碳汇途径?
一是植树造林。鉴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碳酸盐岩风化溶解的驱动力均为CO2+H2O,因此,植树造林不仅能使地表生物碳汇通量增加,也能使地下岩溶碳汇通量增加。从灌丛到次生林地再到原始林地,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通量可增加2~8倍。二是改良土壤。岩溶碳汇的碳主要来自土壤CO2,土壤CO2浓度比大气高1~2个数量级,通过改良土壤增加土壤CO2循环即可强化岩溶碳汇效应。三是重视外源水的作用。来源于硅酸盐岩区的外源水具有很强的侵蚀力。典型流域监测结果显示,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上游32%的砂岩补给区流入的外源水,进入下游岩溶区,会增加34%的碳汇通量;漓江流域的监测结果显示,当小流域中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在50%左右时,外源水对岩溶碳汇影响最大。四是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中高浓度的HCO3-极不稳定,当水文条件发生改变时,容易转化为CO2,逸出到大气中。如果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部分HCO3-、降低其浓度,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可极大提高岩溶水体中碳迁移过程的稳定性。
总之,全球岩溶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5%左右,岩溶作用具有广阔的空间,岩溶碳汇具有巨大的潜力。(文/李文莉,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莉,中国地质图书馆副研究员)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