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张建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医师
对有些人来说,鞋真的是件“快消品”,不管什么类型、什么价位,穿一两个月之后,鞋跟便磨损严重,不能再穿了。
这让他们很苦恼,不由得抱怨鞋质量不行,但这真的是鞋的质量问题吗?
答案是不一定,“费鞋”有时候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它在向你发出信号。
怎样区分是正常“费鞋”还是脚病式“费鞋”?
人在正常行走的过程中,脚落地和抬起进行切换,会导致鞋底的后外侧承受过度压力,此处就会有轻微磨损。因此,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两年就要换一双新鞋。
但一双新鞋只穿了2~3个月就磨损严重,很可能是脚出了问题。磨损的鞋就是在提示你,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脚部到底有什么问题。
脚部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否则就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如膝盖、腰部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从鞋的磨损情况判断脚部问题
“看足踝科,记得带上你的鞋”。这虽然是句玩笑话,却足以说明鞋的磨损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足部的问题。
鞋的磨损情况很多,大概可以分为鞋底外侧磨损严重、鞋底内侧磨损严重和鞋底不对称磨损三种,这三种情况分别对应不同的脚部问题。
第一种:鞋底外侧磨损严重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通常是高足弓和“O”型腿。
高足弓指的是足部内侧的足弓过高,如果无法准确判断自己是否足弓过高,可以通过赤脚踩地或正常行走看自己的足印形状。如果足印形状显示,前脚掌和后脚跟基本没有或只有很少部分相连,那就很可能存在高足弓。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O”型腿呢?就是当你正常站立,自然地伸直双腿且并拢时,量一下膝关节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过大就可能是“O”型腿。一般认为,5厘米以内是轻度“O”型腿,5~10厘米是中度“O”型腿,10厘米以上就是重度“O”型腿[1]。
这两种脚部问题都很容易导致踝关节和膝关节损伤,脚外侧承受较大压力,长期受力不均也会引发关节炎,甚至因此造成脊柱过度摆动、腰肌劳损,经常腰痛。
第二种:鞋底内侧磨损严重
这种情况通常存在的脚部问题是膝外翻和扁平足。
膝外翻刚好和“O”型腿相反,它还有个别名叫“X”型腿,因为自然伸直膝盖相碰的时候,腿部形状很像“X”形,故有了这个名字。
生理性膝外翻通常出现在2~4岁的儿童重,随着儿童身体发育,是可以自行矫正的[1]。如果是成年后还出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佝偻病、代谢性骨发育不良、骨折畸形愈合等[1]。
扁平足和高足弓是相反的,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就是看足部形状,如果前脚掌和后脚跟基本成一个平面,看不出足弓形状,那就是扁平足。
这两种脚部问题主要是足内侧承受更大压力,导致走路方式不对,患者有可能会频繁出现抽筋或内侧的踝关节肿胀,久而久之还会导致骨盆前倾、腰椎损伤。
第三种:鞋底不对称磨损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长短腿导致的,有一部分人天生双腿不等长,但大部分人可能是长期不正确的走路方式导致骨盆侧倾,从而出现长短腿。
长短腿是因为两条腿长度不一样,导致两边受力不同,导致两边鞋底磨损程度出现很大差异。
以上是基本的判断方法,如果你对应出现相同的情况,需要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看看具体是什么脚部问题,以尽早确定治疗方案。
所有的脚部问题都需要手术治疗吗?
并不是所有的脚部问题都需要做手术,而要视不同情况而定。
一些天生存在的脚部问题,需要去医院进做诊断,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适的治疗。但像因为长期走路方式不正确而形成的“O”型腿或“X”型腿,则可以通过纠正错误的步态来慢慢恢复。
1.摆正体态
对着镜子,抬头挺胸,收腹提臀,让自己的身体尽量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只有先摆正体态,才能使足部受力相对均匀,不会出现局部承受过大压力的情况。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2.训练走路走中线
走路时走中线很重要,因为大部分的“O”型腿或“X”型腿都是因为走路“外八”或“内八”形成的。
一部分人因为觉得走路“外八”霸气,就长期保持这种走路姿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脚部形状在逐渐发生变化。而走路“内八”多半是长期穿人字拖造成的,因为人字拖的特殊形状,导致人在走路时受力点改变,慢慢形成“内八”,最后形成“X”型腿。
因此,平时要刻意锻炼让自己走路走中线,一开始可能有点别扭,但坚持矫正,慢慢习惯了就会产生效果。
3.走路记得提膝盖
很多人都是通过抬脚板带动小腿,再带动大腿走路,这样不仅会使足部受力过大,还容易使小腿和大腿的受力发生变化,导致小腿和大腿变粗。
而提膝盖走路,则是反过来利用大腿肌肉带动小腿和脚部,不仅耐力更持久,还能实现传说中的“越走越瘦”。
如果找不到提膝盖走路的感觉,可以去走一下楼梯,然后记住上楼梯蹬腿的那个感觉,平时也刻意训练自己保持这种感觉走路。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现在,请对照检查,看看自己的鞋的磨损是哪种情况,如果出现脚部问题,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走路姿势正确。
参考文献
【1】罗炜樑.科学跑步:跑步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