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二氧化碳。近些年来,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目前,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升温,“绿色发展”观念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作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势在必行。其中,荒漠化治理是重点领域之一。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多数荒漠化是人为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造成的,形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
荒漠化土地由于植被和土壤有机质减少,储藏碳的能力降低,碳排放的趋势增加,影响碳收支,加剧气候变化。因此荒漠化治理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对“双碳”目标的实现也有所助力。
在“双碳”目标实现应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过程中,恢复和改善荒漠地区生态屏障至关重要,而提升植被覆盖率是沙漠生态修复治理的关键。沙漠中的沙子不但没有泥土的特性,而且也不具备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因此可以从改善土壤环境角度入手来提升植物覆盖率。在众多技术方法中,“沙变土”技术是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沙变土”并不是真的让沙子变成土,而是让沙子获得土壤的特性。我国成功研发出一种植物纤维粘合剂,使得土壤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此粘合剂只需在沙子中注入一定的剂量,与水搅拌,它就具备土壤的功能。只需一次注入,便能永久保留并逐年加强土壤特性。”此外,沙子在保留土壤特性的同时,通过加入肥料,也能变得和土壤一样肥沃。乌兰布和沙漠便是这一研究成果的“受益者”之一。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团队秉承“绿进沙退”的誓言,化沙成土;在生态技术加持下,乌兰布和沙漠东南边由以往的寸草不生,到现在长出成片的高粱和牧草。
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21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升至56.1%,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2.65%。
这卓越的成就离不开我国相关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每一人的共同努力。沙漠变绿洲仅仅是“双碳”目标推动实现过程中的一部分成果,未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会在接踵而至。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