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2022年顺义科学小记者第二期活动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8月23日,“童心向党 科学领航”2022年顺义科学小记者素质提升实践活动第二期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28名来自顺义区的青少年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由顺义区科学技术协会和顺义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科技报社承办、北京自然博物馆协办。

▲28名来自顺义区的青少年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前合影。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研发、传媒基地”,馆内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

根据活动安排,科学小记者们跟随专业讲解老师,依次参观了古爬行动物展厅、恐龙公园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神奇的非洲展厅,聆听了古生物的分类与发掘故事,了解了现生动物们的生存现状,在研学过程中领悟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与奥秘。并且,由来自北京科技报社的资深记者为科学小记者们带来新闻采写相关的素质提升培训,为写好新闻作品打牢基础。

▲小记者们在神奇的非洲展厅聆听非洲这片土地上每天上演的动物传奇

探知自博的众“怪”兽

北京自然博物馆里有怪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馆内“怪”兽的标本还真不少。它们的“怪”,有的是出乎意料的外貌,有的是令人忍俊不禁的“智慧”,也有的是不露真容的神秘。总之,各有各的“怪”。

“巨犀居然没有角”,这令不少小记者发出感叹,毕竟犀牛角可是这种钢铁巨兽最受关注的特征。讲解老师解释到,已经灭绝的巨犀被认为是陆地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哺乳动物,身高可达7米多,成年巨犀的重量约达大象的5倍。巨大体型的优势,让它几乎不需要角的存在。

走进现生动物的世界,尤其是动物的天堂——神奇的非洲,小记者们发现的“怪”事就更多了。“那是蓬蓬!”眼尖的小记者发现了动画电影《狮子王》中“蓬蓬”的原型——荒漠疣猪。“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回家的吗?”讲解老师的问题让小记者们面面相觑。“它会边倒退边回家,所以是屁股先进家门;而当要出门时,为了防止被伏击,它又会一头冲出家门。其实,这些都是荒漠疣猪避免被突袭的生存智慧。”

另一侧的“密林”之中,隐约有个高大的身影,那就是“羞涩”的霍加狓。它的四肢有着斑马一样的斑纹,体型像驴,却是长颈鹿的一种。这么奇特的生物,为什么鲜有人见到呢?因为生性胆小,很难靠近,即使是科学家们也不知道它现存的具体数量。

除此之外,原地弹跳3米高、领地覆盖上万平米的薮(sǒu)猫,自带“泪线”的猎豹、负责育儿的鸵鸟爸爸,有着“碎骨机”之称的鬣狗等等,这些动物们的标本和背后的故事,都给小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记者们认真地聆听讲解、快速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

认真聆听记要点

“老师,能再说一下哺乳动物的特点吗?我没记下来,”一位戴着“科学小记者”帽子的女孩拿着纸笔追问着讲解老师。老师耐心地告诉她,“哺乳动物有四个特点:全身被毛、胎生、哺乳和恒温。”

其实,小记者们本次是带着任务来的,他们将以本次研学过程为基础,写作一篇新闻作品。所以,他们都手拿纸笔,努力地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讲解老师详解的分类知识和特征。

在古哺乳动物展区,一只形状似鼠的模型下方放置了一块仅有身体前半部分的化石,“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有胎盘动物的老母亲——中华侏罗兽”,讲解老师继续说,虽然化石并不完整,但科学家们发现这只中华侏罗兽具备三颗臼齿的特征,这是有胎盘动物的普遍特征,所以可以判断它是生活在侏罗纪的一种食虫哺乳动物。

在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中,小记者们见到了“海绵宝宝”的原型,从刺胞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展区又步入到脊椎动物的展区。

“海龟属于两栖类还是爬行类?”小记者们争着回答,答案却并不一致。讲解老师解释道,两栖类从字面上看可知其既能在水中又能在陆地上生活,它们生卵,而且从幼体到成体有变态的过程;爬行类则不同,它们生蛋且没有变态的过程,所以海龟属于爬行类动物。

接下来,小记者们又了解到猛禽、涉禽、游禽、鸣禽、走禽、攀禽等鸟的分类和各种熊、豹、羊、猴等哺乳动物,以及湿地、红树林、森林等生态系统。

在讲解中,小记者们了解到不少现生动物已经灭绝,或者面临极其濒危的境地,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含义。

▲讲解老师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骨架前,讲述发掘的故事

在互动中回顾新闻要点

一小时的新闻采写素质提升培训开始了,在记者老师的带领下,科学小记者们首先分析了第一期作品中的特点和有待提升的要点。包括标题写作时要注意题文相符、标点适当,尤其不能在标题中写句号;新闻要素是新闻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表述准确;在地名人名等专属名词中要避免错字别字等。接下来,小记者们学习了几种写作的结构,其中倒金字塔结构能够较好地体现新闻“快”的特点。

在针对研学过程的回顾中,小记者们踊跃表达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标本或它们背后的故事,并把自己决定要写的主题内容记录在了笔记本上。

“互动非常精彩,”顺义区科协科普部部长田立娟从小记者们的互动中看到了孩子们的收获与成长。科学小记者研学活动的收获,与自己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进行参观的收获是不同的。

她也对小记者们寄予厚望,希望科学小记者不仅能够写出新闻作品,更要将自己的收获分享出去,向身边的同学、亲友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

撰文/记者 李晶 摄影/张星海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评论
小新达人
学士级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2022-08-26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让科学小记者从小了解祖国的历史及发展成就。
2022-08-26
臧鸿
学士级
202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