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凶猛鳄鱼的天敌史前巨鸟——鲸头鹳 | 科普小课堂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鳄鱼是一种几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那么它还会天敌吗?

图片来源:秒dong少儿

当然有!那就是鲸头鹳!当然鲸头鹳是抵不过成年鳄鱼的,他们是主要捕食小鳄鱼。

图片来源于2girl.net

鲸头鹳(学名:Balaeniceps rex)是一种与鹳科非常相近的大鸟,它是鲸头鹳科鲸头鹳属唯一的物种。它体型高大,平均有1.2米高,体重4000-7000克,翼展达到2.6米。大小似白鹳,头尤其巨大,也是现存头最大的鸟。它那巨大、斑驳的喙部使其显得更具魅力。巨大鸟喙看起来就像一个鲸鱼的头部,眼睛位于头部的前端,和猫头鹰的眼睛长在同一平面上。喙宽大而粗壮,是世界上最宽鸟喙,宽12厘米,嘴端下弯成勾状,鸟喙的作用非同小可,不仅尖端尖锐异常,而且周边也像快刀般的锋利,能够穿透鳄鱼厚厚的皮肤,并且上下两片如此夹紧猎物,就像一个工件被夹在钳工的老虎钳上。

鲸头鹳全体羽毛为石板灰色,背部有绿色光泽,尾较短,头后有短羽冠。外形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很大的头和木靴子样特别厚而大的嘴。不过它的嘴看着很重,其实很轻。雌雄羽毛同色,仅在形体大小上有差别,雌鸟略小。幼鸟多褐色,背部无绿色光泽。鸟喙颜色为黄绿色,虹膜白色至淡黄色,脚黑色。

鲸头鹳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全夜行性。白天隐藏在草丛或苇丛中,黄昏出来觅食,很少有人发现它们。然而人在浮岛附近休息时却可能看到它在湿地上空翱翔,飞翔时姿态像鹭或鹈鹕那样头颈弯曲成“Z”形。不鸣叫(鸣管肌退化),却能发出像白鹳似的“嗒、嗒”声。另外,滑翔中也能发出大的响声。

主要以肺鱼、六须鲇鱼等鱼类为食,也捕捉小鳄鱼、甲鱼、水蛇、蜗牛、青蛙等动物作为食物,偶尔捕食蜥蜴、乌龟、老鼠、小鸡或幼年鳄鱼。它们将身体隐藏在水边高度适当的茂密的水草丛中,等待捕捉猎物。到了旱季,沼泽干涸,就掘食潜入泥土中的肺鱼,这种鸟笨拙的嘴很适合捕捉鱼和青蛙,特别是肺鱼和鲶鱼。

鲸头鹳一般在旱季筑开始巢期,领土意识很强,夫妻联手保卫,并对天敌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巢进行破坏。雨季时繁殖,卵产在雨季后期,在乌干达是4~6月。婚姻方式为一夫一妻制,雌雄二鸟在近水湿地的或小岛的芦苇草丛中用树枝和芦苇建巢,巢直径约为1-2米,可持续使用几年。雌鸟每次产卵1-3枚,通常2 枚,但常常只育活一只雏鸟。

鲸头鹳妈妈通常产卵2枚,经过30天的孵化,鲸头鹳宝宝会破壳而出。可别小看它们,身为新晋级的鲸头鹳宝宝食量可是非常惊人的,“爸爸、妈妈”需要昼夜的寻找食物来喂养它们的孩子,但随着鲸头鹳宝宝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带回来的食物也就只能喂饱一只鲸头鹳宝宝。这时比较强壮的雏鸟就会对另一只展开攻击,独享食物。比较弱小的雏鸟经常会被攻击的浑身是伤,最后还被父母残忍丢弃,这就是为什么鲸头鹳夫妇常常只育活一只雏鸟的原因。

雌雄交替孵卵,孵化期约30天。双亲共同哺育雏鸟约3个月,雏鸟孵化后,成鸟会用双翼遮阳,小鸟在旱季末期羽毛丰满,大约要60天,95天后离巢,105-112天起飞,完全独立要140天以后,其后双亲还要养活它们一些时日。性成熟大约3或4岁,寿命约36年。

鲸头鹳分布于非洲中央内陆,大多数生活在苏丹,分布于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赞比亚。

南苏丹鲸头鹳数量最多,占世界总量的50%到80%,总数超过5000只;刚果民主共和国:少于1000只;赞比亚:少于500只;坦桑尼亚200-500只;乌干达100-150只;卢旺达超过50只;埃塞俄比亚50只;中非共和国偶尔存在;布隆迪和马拉维数量未知,截止2002年估计总数在5000-8000只之间。整体数量急剧下降。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将其定为易危物种。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灌溉造成栖息地遭破坏、干扰和捕猎。

总的来说,鲸头鹳不仅没你想的那么弱,甚至还有不少超出你想象的强大之处。

鲸头鹳本是一种隐匿于非洲荒野沼泽的安静鸟类,却因为其独特的外形和几次奇葩事件而走红网络,使得其名字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在其原本的栖息地,野生的鲸头鹳却面临着栖息地丧失和盗猎的威胁,目前的种群数量也不甚乐观,只有5000~8000只个体,在IUCN评级上也被评为易危(VU)。

加之鲸头鹳性成熟晚,后代数量少,种群增长困难,保证完好的生存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近年来人工饲养的鲸头鹳已经有了繁殖的记录,但是对于整个鲸头鹳的种群来说仍是九牛一毛。

鲸头鹳的种群在缩小,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捕食能力或繁殖能力有问题,而是栖息地被蚕食的结果。

希望将来,有更多的鲸头鹳能地在沼泽湿地里自由行走。

(内容来源于物种日历)

整理/Sammi 审/任小东 编/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