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君发现,即使是安全意识比较强的成年人,也有可能犯一些简单错误。
比如,油锅起火怎么办?
事实的真相是......
湿抹布不能灭火,油却可以
蝌蚪君就选错了,并且被“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啪啪打脸。
看来即使是大人,一些公共安全知识还是要跟随中小学生课堂一起学习。
01
“水”
关于“水”,开学第一课就讲解了汛期安全和极端天气的应对,有“隐藏水下的危险”“流水的威力”“溺水自救与救援”“预警信号的辨识”等。
虽然是中小学生课堂,但内容也足够紧贴时事
今年,关于“水”的灾害尤其深入人心,这些灾难的背后,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泥石流
8月13日,四川省龙槽沟突发山洪,风景优美的“网红地”造成7人死亡。
关于此次灾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集中出现高强度降雨,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
面对这样的危机,抓紧时间紧急撤离才是关键,这次悲剧的发生也与大家平时防洪意识不强有着莫大的关系。
离岸流
7月31日,青岛市澳门路附近海域,两名青年男子在海边游玩时被大浪卷入海中,1人遇难,1人失踪。
造成悲剧的原因是“离岸流”,根据统计,超过80%的海滩溺水事故是由离岸流造成的。
离岸流,学名叫“裂流”,是海岸边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
离岸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隐蔽性,它不像海面上波涛汹涌的大波浪,它是潜藏在海面下的,所以往往不会引起人们注意;
第二是速度快,离岸流流速非常快,大多在每秒0.3-1米,最快可达每秒3米,长度可达30-100米甚至更长;
第三则是它的不可预见性,离岸流的强度和状态因波浪、潮汐、天文、风力风向等多种因素而改变,所以是不可预见的。
掌握离岸流知识,可以说是海边游泳必备。
02
“火”
课中,还从“火”方面科普了用火安全常识,比如燃气用火、电动自行车起火等等。
关于“火”的安全隐患其实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电瓶车起火
今年,电动车爆炸事件频出。
5月10日,成都市某小区电梯发生电动车爆炸事故,一男子扶着一辆电瓶车进入电梯,电梯关门瞬间电瓶车起火,电梯内被火光浓烟包裹,一名婴儿在内的五人受伤严重。
关于电动车起火如何防范?
如果在电瓶车使用中,不要私自改动电瓶车电池和线路。
在充电时,要杜绝私拉乱接临时电线等‘飞线’充电,尽可能选择环境、温度良好的充电环境,电瓶车相互之间、电瓶车和充电设施之间要留有适当的安全距离,还要避免在暴晒、高温、淋雨等特殊环境下充电。
尤其是电动车一定不能入电梯、入户!
湿毛巾捂口鼻?
从小到大,在很多火灾逃生科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穿过浓烟的场景。那这样的做法到底科不科学呢?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严重误导。
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会消防工作指导处负责人司戈表示,火灾疏散时常见的一个严重误区,就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穿越浓烟”逃生。
这种做法大概是在100年前从美国传来,当时高分子材料少,有毒烟气少,所以在当时若有轻微烟气,拿着湿毛巾可通过。但是,现在建筑材料发生变化,逃生方式也应改变。
司戈表示,不是说你看到烟就一定要穿过去,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不穿过浓烟,去找能够安全逃生,或者等待救援的地方。
据了解,火灾中被浓烟熏死呛死的人是烧死者的4~5倍。在一氧化碳浓度达1.3%的空气中,人吸上两三口气就会失去知觉,呼吸13分钟就会导致死亡。浓烟比火苗跑得更快,是火场第一杀手。
所以,在火场中拥有正确的知识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关键。
起火向楼上跑还是楼下跑
如果在高层建筑中遭遇火灾,火或烟在所在楼层之上,尽量往下跑(走楼梯,而不是坐电梯)。
如果火在当事人所处楼层下,最好尽量跑到便于消防登高车触及的窗口。
在疏散逃生时,要熟悉了解所居住场所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位置情况,一般高层建筑都有至少两部以上的楼梯可供疏散。
跳楼跳窗?仅适用于二、三层。如果住在二层、三层,无法逃出时,可以从窗户、阳台逃出。
除了这些主题,开学第一课中还讲了“云”安全,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的网络、心理安全教育等等......都很有趣!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你看了吗,学习到有用的公共安全知识了吗?
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小西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