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高山仰止 精神长存——缅怀潘家铮院士逝世十周年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传播水电科学思想,宣传水电科学常识,弘扬水电科学精神
收藏

2012年7月13日,大星陨落,江河入海。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潘家铮在这一天永远离开了我们。潘家铮的离世是中国工程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电力行业的巨大损失。潘家铮离开我们的十年时间里,中国科学界、工程界、水利水电行业一直以各种形式怀念着他。

2013年6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等组织了“学习和弘扬潘家铮院士科技创新座谈会”。来自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的100多位院士和专家出席座谈会。多位专家在会上发言回顾了与潘家铮为我国水利电力事业共同奋斗的岁月,感怀潘家铮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

在潘家铮的故乡浙江绍兴,有民间人士专门辟设了“潘家铮纪念馆”。

早在2008年,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发起,在浙江大学设立了“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该基金的宗旨就是大力弘扬潘家铮先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忠诚敬业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甘为人梯的育人品格、至诚至真的水电情怀、享誉中外的卓著成就,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沿着老一辈的光辉足迹,不断攀登水电科技进步的新高峰,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基金设“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奖励科技项目)、“潘家铮奖”(奖励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水电英才奖”(奖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潘家铮水电奖学金”(奖励在校大学生)等奖项,广泛鼓励了水利水电创新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潘家铮去世后,这项工作每年有序进行,人们以这种方式表达着对潘家铮的崇敬和纪念。

多年以来,在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纪念和回忆潘家铮的文章,更加不胜枚举。

2022年7月21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三峡集团、中国电建集团、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缅怀院士风范 传承水电精神--潘家铮院士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位于杭州中国电建华东院西溪办公区的潘家铮铜像前举行简短的缅怀仪式。当天召开了潘家铮水电学术论坛,会上发布《潘家铮全集》电子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陈厚群、张建云、胡春宏、王浩、张建云、孔宪京、王超、许唯临、胡亚安、唐洪武,以及来自水电设计、建设、运营、设备制造等有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媒体和行业学会共40多家单位的130余名领导、专家和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参会,继承弘扬潘家铮科学精神,分享水电科技成果,共促行业创新发展,12000余人在线观看直播。纪念活动的举办在业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发自内心深处对潘家铮的真情怀念。

潘家铮(1927年11月~2012年7月),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设计大师,科普及科幻作家,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能源部总工程师,国家电力公司顾问、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河海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

1927年11月,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诗礼传家的平民人家,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他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饱经战火纷扰,在颠沛流离中艰难求学。1946年,他考入浙江大学。1950年大学毕业,随即分配到当时的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

从此之后,他与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一生从事水电工程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工作,历时六十余载。“文化大革命”中,他成为“只专不红”的典型代表,虽饱受折磨和屈辱,但仍然坚持水工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他见证了新中国水电发展历程的起起伏伏和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他本人也是新中国水电工程技术的开拓者、创新者和引领者,他为中国水电工程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水利水电工程界德高望重。2012年7月,他虽然不幸离开我们,然而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永远深切地怀念他。

潘家铮同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水电工程师。60多年来,中国的水力发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随着以二滩、龙滩、小湾和三峡工程为标志的一批特大型水电站的建成,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水电第一大国。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凝结着几代水电工程师和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也是中国工程师和建设者的百年梦想。这个百年梦想的实现,潘家铮和以潘家铮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工程师居功至伟。

潘家铮一生参与设计、论证、审定、决策的大中型水电站数不胜数。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他善于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也善于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反馈回理论分析中去,进而提出新的理论方法,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工程设计思想,为新中国坝工科学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研究做了奠基性和开创性工作。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钻研和解决了大量具体技术难题,留下的技术创新案例不胜枚举。

1956年,他负责广东流溪河水电站的水工设计,积极主张采用双曲溢流拱坝新结构,他带领设计组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拱坝应力分析和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一系列技术研究成果,组织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拱坝震动实验和抗震设计工作,顺利完成设计任务。流溪河水电站78米高双曲拱坝成为国内第一座双曲拱坝。

潘家铮先后担任新安江水电站设计副总工程师、设计代表组组长。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并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都远远超过当时中国已建和在建的水电工程。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突破性的技术成果。潘家铮创造性地将原设计的实体重力坝改为大宽缝重力坝,采用抽排措施降低坝基扬压力,大大减少了坝体混凝土工程量。新安江工程还首次采用坝内底孔导流、钢筋混凝土封堵闸门、装配式开关站构架、拉板式大流量溢流厂房等先进技术。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国外水电技术的差距。

流溪河水电站双曲拱坝和新安江水电站重力坝的工程设计无疑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对中国以后的拱坝和重力坝的设计与建设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潘家铮恢复工作,先后担任水电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5年起担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电力工业部总工程师,成为水电系统最高技术负责人,他参与规划、论证、设计,以及主持研究、审查和决策的大中型水电工程更不胜枚举。他踏遍祖国的大江大河,几乎每一座大型水电站坝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传奇。他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过人的胆识,解决过无数工程技术难题,做出过许多关键性的技术决策。他的创新精神在水电工程界有口皆碑。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东江水电站,他力主推荐薄拱坝方案,而不主张重力坝方案;龙羊峡工程已经被国外专家判了“死刑”,认为在一堆烂石堆上不可能修建高坝大库,他经过反复认真研究,确认在合适的坝基处理情况下龙羊峡坝址是成立的;他倾力支持葛洲坝大江泄洪闸底板及护坦采取抽排减压措施降低扬压力;在岩滩工程讨论会上,他鼓励设计和施工者大胆采用碾压混凝土技术修筑大坝;福建水口电站工期拖延,他顶住外国专家的强烈反对,决策采用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和氧化镁混凝土技术,抢回了被延误的工期;他热情支持小浪底工程泄洪洞采用多级孔板消能技术,盛赞其为一个“巧妙”的设计;他支持和决策在雅砻江下游峡谷修建240米高的二滩双曲拱坝和大型地下厂房,并为小湾工程295米高拱坝奔走疾呼。

1986年,潘家铮被任命为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在400余名专家的集中证论过程中,他尊重客观、尊重科学、尊重专家论证结果,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论证结论。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议案,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他担任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三峡工程技术设计的审查工作。之后,又担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组长,一直到去世。他主持决策了三峡工程中诸多重大的技术问题,解决了许许多多技术难题,当三峡工程出现公众关注的问题,受到质疑、批评、责难时,潘家铮一次次挺身而出,为三峡工程辩护,为公众答疑解惑,他是三峡工程的守护者,被誉为“三峡之子”。

晚年,潘家铮出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对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型水利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去世前两年,他还频繁奔走在工程工地上,大到参与工程若干重大技术的研究和决策,小到解决工程细部构造设计和施工措施,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潘家铮作为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与作为工程师的技术功底。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得以顺利建成,潘家铮的作用与贡献有目共睹。

作为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主持、参与过许多重大咨询课题工作,为国家能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特高压输电等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潘家铮长期担任水电部、电力部、能源部总工程师,以及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他一生的“工作关系”都没有离开过电力系统,是大家尊敬和崇拜的老领导和老专家;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达八年时间,他平易近人,善于总结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科学营养,与广大院士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在工程院,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潘总”。这个跟随他半个世纪的称呼,是大家对潘家铮这位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崇敬,更是对他科学胸怀和人格修养的尊重与肯定。

潘家铮是从具体工程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代水电巨匠,他专长结构力学理论,特别在水工结构分析上造诣很深。他致力于运用力学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力图沟通理论科学与工程设计两个领域。他对许多复杂建筑物结构,诸如地下建筑物、地基梁、框架、土石坝、拱坝、重力坝、调压井、压力钢管以及水工建筑物地基与边坡稳定、滑动涌浪、水轮机的小波稳定、水锤分析等课题,都曾创造性地应用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板壳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及特殊函数提出一系列合理和新颖的解法,得到水电行业的广泛应用。他是水电坝工科学技术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同时,他还十分注重科学普及工作,亲自动笔为普通读者和青少年撰写科普著作、科幻小说,给读者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

他在17岁外出独自谋生起,就以诗人自期,怀揣文学梦想,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有大量的诗歌、散文作品。晚年,还有大量的政论、随笔性文章见诸报端。

正如刘宁先生所言:潘家铮院士是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大师、大家,他一生都在自然与社会的结合处工作,在想象与现实的叠拓中奋斗。他倚重自然,更看重社会;他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他用自己的思辨、文字和方法努力沟通、系紧人与水、心与物,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

我们缅怀潘家铮先生奋斗的一生,就是要学习他求是创新的精神。求是创新,是潘先生一生秉持的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的最好概括。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从来就是关系江山社稷的民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成败安危,取决于工程决策、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潘家铮先生从生产一线干起,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守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他敢于向困难挑战,善于创新创造,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同时,不断深化对水利水电工程所蕴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等综合效益的认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程设计思想,丰富和提高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三峡工程技术方面的负责人,他尊重科学、敢于担当,既是三峡工程的守护者,又能客观看待各方面的意见。在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和发电之际,他坦诚地说:“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正是他们的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质量一期比一期好。”

我们缅怀潘家铮先生多彩的一生,就是要学习他海纳江河的胸怀。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潘家铮先生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做事做人,在科技、教育、科普和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他重视发挥科技战略咨询的重要作用,为国家能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建设献计献策,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他关心工程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积极为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其名字命名的“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为激励水电水利领域的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热心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事业,一生潜心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科普、科幻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普作家、科幻大师,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用他的话说,“应试教育已经把孩子们的想象力扼杀得太多了。这些作品可以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还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奋斗历程,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展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我们缅怀潘家铮先生奉献的一生,就是要学习他矢志报国的信念。潘家铮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代水电工程师,他心系祖国和人民,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始终把自己的学习实践、事业追求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水利水电建设战线大显身手,也见证了新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壮大的历程。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力发电的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迈入世界前列。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在国际上的影响是深远的。以潘家铮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也为探索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不仅可以建设伟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也完全能够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潘家铮先生曾说过:“吃螃蟹也得有人先吃,什么事为什么非得外国先做,然后我们再做?”我们就是要树立雄心壮志,既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又敢于创新创造、实现跨越发展。潘家铮先生晚年担任国家电网公司的高级顾问,他在病房里感人的一番话,坦露了自己的心声,更是激励着我们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我已年逾耄耋,病废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衷心期望、也坚决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下,我国电力工业将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在国际电力舞台上处处有‘中国创造’‘中国引领’。”

(图片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电建华东院,潘家铮学术成长采集工程)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2-09-04
专注阅读
少傅级
水电事业,发电工程。
2023-02-20
科普61b338f968119
贡士级
新年之际,缅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他们做出的辉煌业绩点赞。
202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