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做好病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那么,病害发生、流行与蔓延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主要介绍病害发生与蔓延的三大主要因素。
一、品种的抗性。选择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抗性不同;同一品种对不同病害的抗性也不同。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作物的主要病害来选择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这样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节省生产成本;减少农药面源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缓解病害的抗药性。
农业种植者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品种说明书,了解品种到底抗不抗病,抗哪些病害;其次要注意品种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地区、种植密度、种子发芽率、保质期等。当然也可以咨询当地农技人员,或经过小面积试验,表现良好的优良品种。
二、病原菌的数量。病原菌数量积累越多,病害发生得越重,传播蔓延的速度越快。一般来说,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时间越长,病原菌积累的数量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在农业生产中抑制病原菌数量增多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轮作倒茬,如水旱轮作(如种植完水稻再种玉米或小麦)、种植不同类别的农作物(如禾本科作物和蔬菜轮作)等。不同作物对轮作的期限要求不同,如小麦、玉米可以连续种植3年左右,而瓜类作物一般要求4年以上轮作。
三、气候条件。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发病程度不同,如持续高温干旱,或持续阴雨天气等都会诱发病害的发生。因此要针对不同气候条件提前做好病害预防。
要做好病害预防,首先要学习相关病害的识别与防治的理论知识,了解病害的主要症状、发生与蔓延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湿度),不同病害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作物高温干旱容易发病,有的高温多湿容易发病。其次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农药、掌握适宜的施药期,要采取不同类型农药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