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今天有将近3000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有一多半的县自秦汉以来就已经存在了,如此多的县,县名的来历可谓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比如以水为名、以山为名、以方位为名,以物产、方位、数字、颜色、形象得名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县名里,有一类地名比较另类——除了行政区“县”外,其地名只有一个字,于是被称为“单字县”。如闻名全球的沙县,雄安新区的组成部分雄县。列举部分县名如下:
沙县、沛县、寿县、祁县、雄县、洋县、渠县、荣县、淇县、莒县、冠县、夏县、蔚县、威县、义县、藤县、丰县、萧县、和县、沧县、青县、滦县、郧县、息县、鄞县、梅县、赣县、磁县、魏县、邱县、滑县、……
据有关专家研究,在这些单字县里,绝大多数名字来源与在实行分封制的朝代设在那里的封国有关,后来国除而改为了县,国名变成了县名,保留至今。
春秋时期众多的单字地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字县是在明清时期本为“某州”,是州治所在,但是在民国初期废府州存县的运动中,由州变成了县,也就改成了单字的“某县”。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县级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实现了“撤县设市”,由“某某县”变成了“某某市”。这样的改变对于多字的县名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直接把县变成市就行了。但是对于单字县来说,直接叫做“某市”就不太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显得格外别扭了。所以单字县改为市时,大部分都变成了“某某市”多字县的格局。
一般来说,单字县改为多字市时,以加州字的比较多,比如上面所说的滦县就是改为滦州市,鄞县改为鄞州区,威县在前几年呼声高涨的撤县设市活动中,威州市的名字获得很高的支持。但是这样的改法也并不是随意加个“州”就可以的,在历史上这些地方也确实曾经是某州,今天改为某州市也是合适和恰当的。但是对于历史上没有当过州的地方来说,单纯加“州”的话就会显得很突兀,如果让懂历史的人来看,可能感觉还是一个笑话。
河南省已改名的曾经单字县:孟县(孟州市)、禹县(禹州市)、邓县(邓州市)、林县(林州市)、郑县(郑州市)、汲县(卫辉市)、辉县(辉县市)、巩县(巩义市)、密县(新密市)、陕县(陕州区)。
如上文,从单字县较多的河南省来看,已经撤县设市(区)的单字县,改名方式大多遵循着“县改州”的模式,但也有几个例外,改为了曾经的古地名,如汲县改为卫辉市、巩县改为巩义市、密县改为新密市,最特殊的就一个,辉县直接加市,成为辉县市。
同样在全国一些特殊改名的有:四川郫县改为郫都区,江西赣州的赣县、福建的沙县和广东梅州的梅县,则改为赣县区、沙县区和梅县区。
特殊的单字县(市)湖南的县级市津市市、浙江省丽水市的壶镇镇。
那么温县若是撤县改市(区)的话,该如何命名呢?
明朝县志里的温县县城
清朝县志里的温县县城
民国时期温县县城图
温县县域图(上为南)
在网络上,“河南省温县如果撤县设市的话,该改为什么样的名字?”是个颇有点热度的话题。比如很多人就表示,温县可以采用加“州”字来命名,可这样一来就跟浙江省的地级市温州重名了,并且在历史上温县也没有当过州治,也不太合适。那么究竟叫什么样的名字好呢?
其实温县的名字很好确定。那就是用“温县”做为名字,叫做“温县市”,也许有人说了这个名字里又是县又是市的,容易弄乱。但是温县这个名字是有着比较特殊含义的,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再看“温县市”就会让人觉得历史的底蕴扑面而来了。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往往会认为县的出现是在秦朝实行郡县制之后才有的,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县就已经出现了。其中以晋国设县最早、最为广泛,温县正是晋国设县最早的地方之一。
周武王灭商后,任命苏忿生担任司寇(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尚书),在苏忿生的家乡赐封十二邑建苏国:温、原、絺、樊、隰、攒茅、向、盟、州、陉、聩、怀。邑是县的雏形,可见在周初时温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以狐溱为温大夫”,由此证明在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三年,前635年)时,温县已是一个县。
而“妨碍”温县改为“温州市”的浙江省温州市,其称为温州则晚得多,在唐朝上元二年(675年)置温州,获得“温”之名晚了1300年。
因此温县如果撤县设市的话,不必刻意地去加“州”字改为“温州市”,而如辉县市先例一般,称为“温县市”,不仅不会让人感觉别扭,反而彰显出了自己的深厚的历史底蕴。
(声明:本文来源地理知识精选,转载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转载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于后台联系我们,我们会进行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