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山药褐斑病的症状识别与发生规律

智慧农民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山药是薯蓣科多年生草本缠绕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在北方多称为山药、怀山药,在南方地区特别是两广地区称之为淮山。山药在我国分布较广,既有野生的,也有人工种植的,存在许多栽培品种。有的同属一个种,有些则分属不同的种,因而同名异物及同物异名的情况较为严重;同时经多年的种植,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山药人工种植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统栽培以人工挖沟栽培,随着科技进步,当前已可以采用机械挖沟、打孔种植,或采用套管栽培、定向结薯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适宜大面积种植,能节省劳动力,实现增产增收。

同时伴随着山药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也在不断加重,山药褐斑病是仅次于山药炭疽病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山药的茎枝和叶片,导致茎蔓枯萎及叶片干枯。山药褐斑病在规模种植地区,发病率极高,一般病田可导致减产10%以上,严重影响山药的产量和品质。要有效控制该病害,必须充分了解并掌握山药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一、山药褐斑病的症状识别

山药褐斑病,又称山药白涩病、斑纹病,主要危害山药叶片和茎蔓,在山药生育期内都可发病。

叶片感病多发生在下部老叶,初期感病部位褪绿、出现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中期山药叶片呈大小不等的灰褐色或灰白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后期病斑上呈现灰白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使得叶片穿孔或干枯。枯死的叶片一般不脱落,这是山药褐斑病与炭疽病的明显区别。

茎蔓染病后,在茎蔓可以看到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随着病斑扩大可互相融合在一起,导致茎蔓枯死。

二、山药褐斑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

山药褐斑病的病原为薯蓣盘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在山药叶片正反面着生分生孢子盘,其呈灰白色或白色。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当温度适宜时,以分生孢子随风雨、气流传播,在山药叶片上形成初次侵染。在山药茎叶病部又形成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经传播后再侵染,使得病害快速传播。

发病因素: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感病品种、连茬大面积种植是发病严重的前提,偏施氮肥、生长旺盛是加重病害的因素。

1、高温高湿

褐斑病的适宜温度为27-32℃,温度越高,分生孢子潜伏期越短,病害传播蔓延越快;相对湿度在80%以上易流行。因此在夏秋多雨的地区,山药褐斑病发病重,一般在7-9月是发病高峰,雨水越多,田间湿度大,病害易流行发生。

2、感病品种

不同的品种其抗病性有所差异,从当前山药主产区栽培品种看,普遍感染白涩病,但也有部分品种抗褐斑病,如铁棍山药、桂淮2号等。不过野生品种中,嵩县野山药、云台山野山药、偃师野山药等表现高抗,是选育出抗病、优质、高产山药品种的育种好材料。

3、连作轮

农作物连茬栽培都会带来一个问题,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出现连茬障碍,基本上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连茬种植山药的田块褐斑病的病情要比合理轮作的田块要重,且前茬是花生的田块其发病也较其他作物要重。

4、田间管理不当

偏施氮肥引起植株旺长、茂盛,或营养不良的植株更容易感病;田块低洼或排水条件差,容易积水湿度大,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