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建筑的设计与制作”是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English团队开发的STEM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定的预算内,利用牙签、橡皮泥、剪刀、木杆、振动器表等材料,融合数学、工程、科学等知识,设计和搭造“抗震建筑”,并由模拟地震台进行震级测试。以“抗震建筑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作为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指向深度学习的STEM教育模型的教学实践。
实施过程1.预热阶段
**①明确主题。**教师发放准备材料和活动手册,要求学生设计和搭造一座能够承受地震的建筑物。其中,地震等级通过模拟地震台来设定、展示,活动手册用来记录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
**②呈现知识。**学生对项目的主题和目标形成自己的认识,通过教师讲解、浏览网络资源等初步了解抗震预防知识、理解搭造抗震建筑的基本原理,并准备牙签、木杆、剪刀等相关材料和工具。
**③创设情境。**教师通过播放地震相关影像资料和虚拟场景营造的真实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兴趣和热情。
2.酝酿阶段
**①资料搜集。**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各小组分别搜集抗震预防相关资料(如防震标准、设防等级、抗震注意事项等)和搭造抗震建筑的专业资料,解决如何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如何选择技术和经济合理的抗震结构、如何处理主体结构与承重结构构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②自主学习。**利用搜集的资料,各小组梳理基础性问题(如抗震建筑采用什么框架结构,墙体、梁柱使用什么材料等),设计抗震建筑三维模型并标记好尺寸,包括抗震建筑将采用什么形状、高度多少、使用交叉支撑还是锥形几何等。
**③解析任务。**将“抗震建筑”这个项目分解为目标单一的子任务,并确定每个子任务的具体内容。
3.发生阶段
**①团队合作。**小组成员发挥所长,完成“抗震建筑”项目的子任务,如墙体梁柱等零部件的制作、建筑的主体结构制作、防震的承重结构制作等。之后,将设计的三维模型变成实物作品。
**②展示产品。**学生向教师展示实物作品并进行测试,如将模拟地震台设为里氏震级4,测试制作的抗震建筑会发生什么情况、遇到什么问题等,并分享任务解决方案。
**③教师指导。**针对测试过程中抗震建筑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提出建议,如采用板柱结构等,以更好地防震抗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如何改进会使设计更好”“是否有必要替代或构造全新的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
**④完善产品。**学生结合教师和同学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抗震建筑作品。
4.成熟阶段
**①多元评价。**教师、学生共同根据活动手册的记录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根据抗震产品检测进行作品评价,实现以评促改。
**②自我反思。**学生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对抗震建筑作品进行反思,如总结抗震建筑的搭造经验,包括框架结构怎样设计、梁柱采用什么材料、柱间支撑和交叉横跨等细节问题应如何处理等,并反思作品的不足之处。
**③拓展迁移。**根据教师针对学习报告提出的反馈性意见,学生思考如何制作出成本更少、抗震效果更佳的建筑,并在实践中尝试。
(声明:本文来源21CN青少年科创家,转载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转载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于后台联系我们,我们会进行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