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肿大,疼比不疼好!这些部位摸一摸可自查……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很神奇的器官。它平时默默无闻,一旦身体遭受不明侵害,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调动全身的免疫力量来保护你。当你熬夜、抽烟、喝酒,伤害自己的身体时,还有它一直默默保护你。

是不是很感人,很励志?

它就是淋巴系统,由众多淋巴结组成。

图片什么是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种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结构,主要分布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区、肠系膜等部位,是人体内重要的免疫器官、防御系统。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淋巴结相当于城市中的警察,是很多疾病的“报警装置”,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侵犯时,淋巴结就会充分发挥其免疫能力,与微生物做对抗,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淋巴结肿大

图片

图片不同部位淋巴结异常代表什么?

正常情况下,人体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大约 0.5 厘米,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当机体淋巴结出现肿大时,往往提示机体存在异常情况。

颈部淋巴结肿大: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发炎、牙周炎等;病毒感染导致的风疹、麻疹等;结核感染引起的特异性淋巴结结核;

恶性肿瘤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以上均会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腋下淋巴结肿大:

感染性疾病:如上肢及胸壁的浅表组织感染、哺乳期妇女常见的急性乳腺炎等;

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乳腺癌常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

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

细菌感染比如丹毒、足癣;

特殊感染:梅毒、性病、艾滋病(HIV);

全身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相关性疾病;

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直肠癌、宫颈癌、膀胱癌等。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幼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数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成年人如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首先需除外感染性疾病,其次也是最主要的,需警惕肠道恶性肿瘤。

图片如何自测淋巴结肿不肿大?

正常情况下,人体淋巴结是摸不到的,淋巴结直径多小于 0.5 厘米。当腋下淋巴结直径超过 1 厘米,腹股沟淋巴结直径超过 1.5 厘米提示淋巴结肿大。在平时我们可以自行触摸评估有无淋巴结肿大。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具体触摸方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腹平放于被检查的部位,在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滑行触摸,应多个方向滑行触摸,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就诊。

图片如何判断肿大是良性还是恶性?

最直观的区分就是看淋巴结肿大的程度

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良性淋巴结肿大,一般程度不明显,当淋巴结直径超过 2 厘米时,恶性的风险增加。

查看淋巴结的活动度及质地

恶性淋巴结活动度差,质地较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甚至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

明确有无疼痛

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多伴有明显疼痛感,淋巴结周围皮肤温度增高,出现发热。而恶性淋巴结肿大常常表现为无痛性。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评估机体的全身症状

恶性淋巴结肿大,常伴随着压迫症状,比如颈部淋巴结肿大,压迫食管出现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等;淋巴系统与血液系统息息相关,淋巴瘤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多表现为进行性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伴有周身乏力纳差、发热、体重下降、盗汗等全身表现。

注意:

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淋巴结肿大,上述检查只是初步的一个判断。一旦发现淋巴结肿大需及时尽早就医,对于一些原因不易查明的肿大淋巴结常常需要淋巴结穿刺甚至淋巴结活检,来明确病因。

图片如何保护好淋巴结?

首先,平时需注意避免细菌、病毒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破口发炎等。

其次,避免频繁按压、按摩淋巴结,反复刺激反而会导致淋巴结肿大。

同时,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染发剂、染发膏、农药、装修材料、二手烟等均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出现淋巴结异常肿大。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最后,保持好心情、少生闷气,注意休息,呼吸新鲜空气、多吃新鲜水果,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淋巴结也有好处。

淋巴结是机体的防御系统

适当的淋巴结肿大

对机体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可以及早发现疾病

引起重视

及早治疗

作者|王茜 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审核|陶宁 博士,国家级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图片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远离烟雾、药物、辐射等。
2022-09-10
生态环境局~褚全立
太师级
发现淋巴结,要及时治疗,平时要保持好心情、少生闷气,注意休息,呼吸新鲜空气、多吃新鲜水果,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淋巴结也有益。
2022-09-10
坦 荡 荡
少师级
淋巴结熬夜、抽烟、喝酒,伤害自己的身体时,还有它一直默默保护你,但还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02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