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前辈的露营攻略,请查收
张进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专委会委员
最近一段时间,受限的出行环境带火了一种旅行方式——露营。
公园草坪,河边绿地,似乎带点儿绿的地方,都能发现帐篷的踪迹。如果仔细看,会发现这些帐篷旁还摆放有天幕、蛋卷桌、卡士炉、折叠椅、手冲咖啡壶……这些“卷”起来的露营装备,别说是露营新手弄不明白,就连露营前辈们看了也是啧啧称奇。
等一等,你说……露营前辈?没错。露营可不是当代才有的新鲜事物。古代的游牧民族、士兵与将领,近代东西方的户外活动爱好者,他们都有着丰富的露营经验。
那么,各种露营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同时空的人们都向往露营呢?
游牧露营:支的不是帐篷,是生活
游牧民族之所以向往露营,主要出于生计的考量。千百年来,游牧民族都依靠畜牧和狩猎为生。《史记》记载:“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由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相对寒冷,植物生长比较有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迁徙。于他们而言,丰美的草场就是最佳的露营场地。
与当代热衷于在草地扎营的人们类似,游牧民族多“逐水草而居”。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居所,他们的生活起居与帐篷有割舍不断的联系。著名的乐府诗《敕勒歌》歌咏了草原的壮美辽阔的风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穹庐”一词指的是游牧民族使用的帐篷。
除了“穹庐”,游牧民族的帐篷还被称为“毡帐”。西汉王朝采取和亲策略,昭君出使塞外。在后人的想象中,昭君抵达塞外后就住进了毡帐中。唐代诗人戴叔伦《昭君词》一诗说道:“汉家宫阙梦中归,几度毡房泪湿衣。”“毡房”一词是指昭君居住的帐篷。
军旅露营:生死可在一线间
古代行军打仗的士兵也有丰富的露营经验。古代战争中,安营扎帐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规矩颇多,不遵守的话甚至会掉脑袋。许多兵书都提到了安营扎寨的技巧。例如,兵书《尉缭子》写道,扎营需要分前后左中右五营,士兵们不能在营地随意走动,“闭门清道,有敢行者诛,有敢高言者诛,有敢不从令者诛”。再如唐代李靖《卫公兵法》写道:“诸逢平原广泽,无险可恃,即作方营……中军在中央,六军总管在四畔,象六出花。”
扎营的位置选择也十分关键,有时甚至直接影响战争的成败。三国群雄逐鹿,就发生了不少与扎营相关的故事。如街亭之战中,马谡因在高处扎营而被敌军断了水源,后惨遭围困,丢失街亭据点。
再如夷陵之战中,陆逊火烧连营。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为报孙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军攻打吴国。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吴国将领陆逊选择坚壁清野。迫于无奈,长途跋涉的蜀军只能就地扎营。刘备选择在山林中安营扎寨。扎营位置选择的失误,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趁着刘备大军没有防备,陆逊一把火连破刘备四十余营垒。从此,蜀军一蹶不振。
对士兵们而言,战争中的露营更接近于荒野求生。为了适应风餐露宿的军营生活,士兵们往往需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例如生篝火避寒取暖、驱赶野兽、烧制食物。直到当代,军事训练中还保留野营项目。携带的野营设备主要考虑轻便与实用。
文人露营:奔赴下一场山河,拥抱诗和远方
游牧民族对帐篷的使用影响了中原百姓。盛唐时代,胡汉文化进一步融合。帐篷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众多帐篷使用者中,有我们熟悉的诗人白居易。唐文宗太和三年(829),白居易因病辞去刑部侍郎的职务,从长安辗转来到洛阳。虽然白居易在洛阳拥有宅邸,但他独爱在毡帐之中待客、宴饮。白居易还把这些在毡帐的经历写成诗歌。这些诗歌成了后人了解唐代毡帐形态与文人生活的重要渠道。如《青毡帐二十韵》写道:
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
傍通门豁尔,内密气温然。
远别关山外,初安庭户前。
影孤明月夜,价重苦寒年。
……
从诗歌内容看,白居易在庭院前搭建的是围有柳条的圆形毡帐,非常有游牧民族的特色。古人露营,绝非儿戏。现代露营能想到的装备需求,古人基本早就玩过了。
前辈们的露营装备
1、登山靴
东晋刘宋时期的诗人和旅行家谢灵运创造了第一双登山鞋——谢公屐,成为登山靴的鼻祖和潮牌。鞋底装两个木齿,上山时拿掉前面的木齿,下山时取掉后面的木齿,加强了抓地性,符合力学原理。李白曾说“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2、登山背包
“上公遗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记载了富弼送诗人文彦博的游山装备的事。这个背包是由竹子编制而成,坚固而质轻,可以方便地携带日常用品。
3、登山杖
古人没有碳纤维和钛合金的登山杖,就地取材,竹杖很流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的词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陆游当年得了一根老藤杖,吟诗“我有古藤杖,夭矫蛟龙形”,这也是很喜欢了。不过天台红藤杖才是陆游心中好:“明朝欲入天台去,试就高人乞一支。”徐霞客游天台山时,也曾费工夫在天台山上找过万年藤。没找到天台藤,只好用“孤筇”了。来自自然、体会自然。
4、装束
明张丑《野服考》记录,一套野服包括苔笠缁撮、鹿裘带索、草履、草裳、短褐、斗笠、蓑衣、纶竿、芒鞋、竹杖、柴担、耒锄等。这个装扮活脱脱的“渔樵耕”的形象,倒是很实用。小隐隐于野,士人读书上朝累了,也要转换下角色,转换下服装,郊外走走,露营一番。
5、包万物之旅行箱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列出为山游夜宿准备的用品。“小梳匣一、茶盏四、骰盆一、香炉一、香盒一、茶盒一、匙箸瓶一。上替内小砚一、墨一、笔二、小水注一、水洗一、图书小匣一、骨牌匣一、骰子枚马盒一、香炭饼匣一、途利文具匣一内藏裁刀、锥子、挖耳、挑牙、消息、肉叉、修指甲刀锉、发刡等件。酒牌一,诗韵牌一,文诗筒一:内藏红叶或笺以录诗。下藏梳具匣者,以便山宿。外用关锁以启闭。携之山游,似亦甚备。”
这小旅行箱妥妥地把吃喝玩乐、看书学习、修甲理发一并囊括。其中“消息”是掏耳用的,“以禽鸟毛翎安于竹针头,用以取耳垢者,俗呼为消息”。连这都考虑到了,明代文人雅士露营,简直是武装到牙齿和耳朵。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今古同理
最近流行起的精致露营,其实也是休闲式露营的一种。人们选择自驾露营放松心情,与家人交流感情。这样亲友“小聚”,某种程度上也与古代的文人雅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恍惚之间,梦回永和九年。古人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有三五知己,亲友陪伴左右;古人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我们有绿茵草坪,滨水堤岸,风光无限。古人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我们也在和煦的春风中,与同伴畅谈人生理想。大家散坐在草坪上,一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在自然之趣中。
对当代露营的爱好者而言,携带帐篷等设备更多是为了休闲小憩。轻奢的帐篷,琳琅满目的露营装备更多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不管是野外生存式露营,还是娱乐休闲式露营,它们都是人与自然和谐互动。不同时空的人们都在各自露营实践中留下了独特的回忆,然而情感却是恒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