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教授名满天下,他是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但是他的科研生涯也是跌宕起伏,错过了获得诺奖的机会。
为了国家的利益,他甘心藏在幕后,默默做着无名英雄,毫无怨言。
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后先读私塾,1916年转入太仓县沙溪小学。
他尚未成年,父母却已去世,是兄长与外婆等人将他抚养成人。外婆虽不识字,但通情达理,王淦昌晚年回忆道:“外婆常对我说,你要像岳飞那样,胸怀大志,精忠报国。外婆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父母双亡后,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但重视教育的家人还是将王淦昌送去上海浦东中学读书。大哥王舜昌叮嘱他:“目前家境不好,你在外面读书,一要节俭,不要乱花钱;二要用功读书。”
1925年,勤奋刻苦的王淦昌考入了清华大学。1930年,青年王淦昌离开家乡,去往科学王国——德国学习。在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于著名女物理学家——迈特内。
1931年,王淦昌提出了可能发现中子的实验设想,这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次,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王淦昌在国际影响力的不足,所以他没有多想就将该研究的设想公开了出来。
不料两年后 , 英国人查德威克用王淦昌的方法找到了中子,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虽然与诺贝尔奖错失,但是王淦昌却并没有自怨自艾。
1933年,王淦昌通过了博士答辩,成为了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1934年春,王淦昌在正式取得博士学位,便毅然选择了回国。很多朋友对他的举动不甚理解,因为当时中国贫弱,一个有大好前途的科学家为何要回到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中。王淦昌的回答是,正如巴斯德所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她正需要我回去 。“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他的学生中有包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
回到国内的王淦昌并没有停止对中微子的研究,1940年初,王淦昌在查阅国外一些科学期刊时看到一些论述可以产生中微子的核反应,其反应式多为:A → B + e+ + ν 。式中A、B为反应前后的两种元素,e+为正电子,ν为中微子。他觉得这种反应式生成三种物质(B、e+和ν),太复杂,不容易准确测定中微子的质量和能量,应该另辟新的途径。
1941年,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是揭开了研究中微子的实质性一步,他还具体建议用Be7的K俘获过程作研究,并且指出:“测量放射性原子的反冲能量或动量是获得中微子存在的证据的唯一希望。”。1942年1月,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发表了这篇短文。美国物理学家艾伦看到论文之后,立马进行了实验,测到了Li7的反冲能,实验结果肯定了王淦昌的构想,并发表了论文《一个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这个实验首次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1946 年,王淦昌又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建议探测中微子的几种方法》,在论文里又提出了三种验证中微子的方法,除此之外,王淦昌还提出了通过裂变检测中微子的全新思路,这是在之前科学界从未有人提出过的构想,这为中微子的研究打开了全新思路。
美国莱因斯和柯万就是在王淦昌的构想上进行实验,通过裂变探测中微子。1995年莱因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美国戴维斯也根据王淦昌的构想发现太阳中微子失踪,获2002年诺贝尔奖。而提出思路的王淦昌却再次错失获得诺奖的机会。
王淦昌的贡献并没有被科学界遗忘忘记,美国的科学促进协会特意记录下来了王淦昌的成就,在美国所编的百年来科学大事记中,只有彭桓武和王淦昌两个中国人名列其中。
1956年,中国开启了自己的核武器制造计划。王淦昌会同苏联专家一起,开始为中国研究原子弹。
1960年,苏联撤走了一切专家,中苏在核弹研究方面的合作,就此被中断。但是苏联专家离开前,却密电中国核武器研究小组:“你们有王淦昌,即使没有我们也行!”
到了1964年,王淦昌果然实现了他苏联同行的预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中国从此步入核大国的行列。
1964年,王淦昌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王淦昌始终心系国家的高科技事业发展,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力求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间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创新,解决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由此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
王淦昌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与吴月琴育有5名子女,他很喜欢吃妻子做的常熟菜。
在子女们的记忆中,父亲是忙,很少在家,交流也不多。王淦昌的大儿子王德基说:我们兄妹5个,基本上都是自己管自己,他很少过问我们的学习。在家看电视时,我们看电视剧,他就发火。只准看看新闻或《焦点访谈》,他认为看电视剧浪费时间。不过他自己偶尔会听听京剧,放松一下。他心里只有工作,根本没有节假日。有时周末还打电话找人谈工作,如果没有找着,他会生气地问,怎么就不工作了?
女儿王遵明说,父亲对她最大的影响是对老师的感恩和敬重。王淦昌70岁前后常去上海出差,每到上海他必拜访各位老师,而且每次一进门,先给老师一鞠躬。老师深受感动,因为王淦昌已经成为大科学家。吴有训、叶企孙、严济慈等几位师长,每年春节王淦昌也必定专门拜访。吴有训去世后,王淦昌每年坚持看望师母。有一年,当他看到吴师母住房陈旧破落时,马上写信给周光召,希望修缮师母的住处。
即使到了90岁,王淦昌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但是一场意外,却在1997年的一个夏日发生了。像往常一样,王淦昌离开家在外面遛弯。正在这时,一辆飞驰的自行车将这位老人撞倒。骑车人没停下一溜烟逃之夭夭。
据王老事后说,这个自行车主是个年轻男性。他在撞倒王淦昌后,回头看了一眼,便扬长而去。最终,王淦昌被两位过路的老人发现之后送到了医院。医生发现他的腿骨骨折,要卧床三个月。被撞后的王淦昌,健康情况急转直下。
1998年夏,王淦昌的发妻、94岁的吴月琴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股骨颈骨折。由于年高体弱不能手术,于是她只能卧床养伤,不久便去世了。
妻子的死,让王淦昌的身心受到第二次重创。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