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20岁大学男生玩“剧本杀”走火入魔!以为自己是剧中角色半夜大喊大叫

浙江都市快报
讲述科学故事,传播科学精神。@浙江科普,与科学与未来共生长。
收藏

20岁大学男生小刘,被家人紧急送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身科主任李晓一主任医师的门诊。小刘母亲哭着对李主任说:“我儿子最近玩剧本杀快走火入魔了,医生你快救救他吧。”

在与小刘深度交流后,李主任得知,小刘原本是一个不爱社交的人,性格内向但很聪明,对在读专业不大满意。**在朋友介绍下,他玩起了剧本杀,一开始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可后来学也不想上了,天天就想着玩游戏,导致整天精神萎靡,半夜甚至还会大喊大叫,以为自己是剧里的角色。**最终,小刘被诊断为“重度游戏成瘾”。

经常玩游戏=游戏成瘾吗?

需要精神科医生详细评估和诊断

剧本杀,近些年的新兴游戏,以剧本的形式虚拟出一个案情故事,让玩家在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以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展现人物特点,并通过层层推理找出“真凶”和真相。由于剧本杀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场景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然而,没想到的是,真有人玩剧本杀玩成了“游戏成瘾”。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汤路瀚副主任心理治疗师指出,“临床中,我们遇到的游戏成瘾来访者多以男性青少年为主,即家长常说的‘网瘾’现象。是否达到游戏成瘾的诊断,需要精神科医生详细的评估和诊断。

汤路瀚说,根据WTO发布的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游戏成瘾又被称为“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

经常玩游戏属于游戏成瘾吗?汤路瀚介绍,判断“游戏成瘾”须符合三个核心特征——

1.对玩游戏的控制受损,比如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

2.增加游戏的优先权,使游戏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如睡眠、进食、做作业、上班等;

3.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游戏行为仍在继续甚至升级。行为模式具有足够的严重性,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

做梦全是坦克!大学时沉迷电脑游戏

心身科医生是怎么戒掉游戏瘾的?

同样是玩剧本杀,为什么有人能节制游戏,有人却无法控制而发生“成瘾”行为?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身科马永春副主任医师分析,由于所处年龄阶段的关系,年轻人对新生事物往往有更多好奇,更愿意参与尝试。同时,剧本杀自带的体验属性,会带来强烈的体验感和新奇性,容易吸引到部分年轻人。但是,其中一部分自控力差、追求过度体验者就容易发生成瘾行为。

“说到底,剧本杀的本质是游戏,只要是游戏就可能带来成瘾问题,这与青少年过量喝奶茶、喝可乐带来过度兴奋失眠等问题是同一个道理。其本质上是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和控制力的下降。

马永春坦言,游戏成瘾的患者和本身性格有很大关系,性格缺陷或性格易产生偏差的;意志相对薄弱的;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冲动情绪的人往往更易“中招”。

“玩游戏的人有千千万万,适当游戏,对于缓解日常工作的压力和现代生活的紧张有一定作用。大多数人一旦发现过度游戏牺牲了正常生活,与现实生活发生了冲突,会克制并较快回归现实。”

马永春说,自己念大学时曾迷过当时很流行的一款电脑游戏《红色警戒》。这款游戏类似于坦克大战,有段时间他熬夜玩,结果连做梦也全是坦克。因为睡眠不够,白天还呈现出疲劳状态,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

“身体和大脑给我的反馈是应该终止这样的糟糕状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马永春立刻终止了这种无节制的打游戏状态,偶尔想玩也只是有节制地玩一玩。

马永春说,如果是性格有缺陷或有偏差的人,即便大脑得到了这样的糟糕反馈,依然会放弃正常生活沉溺于游戏,逃避他在现实中真正的身份和责任,甚至深度代入游戏中的人物。

“可以说,游戏成瘾是自我放纵过度后的必然结果。部分游戏成瘾的患者,大脑额叶功能已经出现一些损伤,且有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沉迷游戏会改变大脑结构。

游戏成瘾的自然病程有多长?

目前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差别较大

汤路瀚副主任心理治疗师说,游戏成瘾属于行为成瘾,与物质成瘾有诸多相似之处。有研究者将游戏成瘾者玩游戏时间越来越长、在游戏上花费金钱越来越多等类比于物质成瘾的耐受性增加;将停止游戏后产生的易激惹、抑郁、冲动等情绪及行为反应类比于物质成瘾的戒断反应。

游戏成瘾者主观上感知到对游戏的渴求,可能难以区分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因此会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

躯体问题包括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攻击言行、抑郁、负罪感等;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和社交活动、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丧失、学业成就或职业绩效受损等。

另外,游戏成瘾常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社交恐怖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共病。

“游戏成瘾的自然病程尚未得到清晰认识,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差别较大。有研究报告指出,84%的患者在2年后的追踪调查中依然处于病理性状态;但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仅26.5%患者在2年之后随访中依然有游戏相关问题,在5年追踪中症状严重程度会发生中等程度的下降等。”汤路瀚说。

“入戏”越深往往被催眠得越深

孙俪、梁朝伟等演员

是如何从角色中抽离出来的?

与普通电子游戏相比,剧本杀有个特性,即需要真人扮演角色,玩家与角色融为一体,增强玩家的沉浸式体验。开局后,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老朋友,进入情节就要开始呈现各种关系和互动。

“对容易接受暗示的人来说,他们可以迅速酝酿情绪代入角色,加上特定的环境设置更容易沉浸其中,在短时间内接触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作决策,体验不同人生的悲欢离合。剧本杀体验过程其实类似于催眠。”马永春副主任医师表示,二者都呈现出与现实相反的状态。参与者在游戏中越投入,走入越深,被“催眠”得也越深。在催眠状态,人能打破自己结构化的思考模式,尝试自己心理结构的另一种工作方式。

“游戏结束后,普通人确实需要一点时间来抽离‘角色’。但若一直沉迷其中,反复透支情感,对于本人精力和心理状态是一种损耗,反过来影响日常生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

马永春说:“日常我们也会看到个别演员在电影或电视剧杀青后,依然深受角色影响,出现相关的情绪问题。”

比如,孙俪曾因《甄嬛传》备受关注,获得赞赏的背后她承受着入戏太深走不出来的情况,后来不得不通过吃零食减压。再比如,梁朝伟演了《色戒》中的大汉奸易先生,感觉自己变成了那个人,曾一度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热的惶恐中,精神备受折磨。

“当然,绝大多数演员都学过专门的心理课程,不仅可以帮助演员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解读人物关系、潜台词及内心感受,塑造生动的角色形象,也教演员如何从角色中抽离。”

马永春还提到玩剧本杀的另外一种情况,即参与者不是很容易进入角色,那么在其中就会体会纠结,感受冲突,甚至痛苦。

“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恐’,也就是社交焦虑障碍。”马永春提到曾经有一个高中生到他门诊就诊,说被朋友拉去参加了一个剧本杀的游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认识,在参与的过程中,他甚至需要用铅笔扎自己的腿才勉强完成,回到家就觉得情绪失控。后来在药物和心理双重治疗下,过了几天才恢复。

戒断游戏成瘾需多方位干预协调

建议对剧本杀内容进行分级管理

李晓一主任医师说,行为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对复杂,一般认为与家庭因素、个人心理特质以及个体共患病等因素相关。

目前,针对成瘾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心理干预——

认知疗法:通过改变心理障碍者的认知来促使其行为的改变,是基于培育健康信念和改变元认知的方法来实现元认知的重塑和健康信念的树立,以此治疗行为成瘾及其倾向。

行为疗法:分为将游戏行为与负面情绪相联结的厌恶疗法,和针对行为障碍触发点进行脱敏的脱敏疗法。

正念冥想疗法:又称正念治疗,是指个体自我深入察觉,将注意或意识集中到一个客体、声音、意念或体验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意念冥想疗法辅助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更好地减少游戏成瘾戒断反应的出现以及治疗停止后的反跳现象。

家庭治疗和团体辅导:二者在原理上较为类似,均是以团体为对象,通过改善成瘾患者生活环境中不良的因素,来预防和治疗。

“目前,经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小刘(注:文章开篇的大学男生)情况尚且稳定。”李晓一说。

马永春副主任医师建议,对于剧本杀的管理应该参考网吧或者网络游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管理。避免政治色彩、信仰冲突和暴力过多的内容。

2.对未成年人做好教育,提醒监护人做好管理,比如帮助孩子对剧本内容进行选择,并且把控游戏时间。

3.将内容进行分级管理,青少年接触的内容应该清洁安全,过于暴力的内容做好提醒和年龄准入,避免反复高频参与。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应晓燕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华科普
大学士级
玩剧本杀,小心玩成“游戏成瘾”!
2022-09-16
科普5dae65a28b6df
庶吉士级
阅读观看
2022-09-16
臧鸿
学士级
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