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先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强调“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意见》还指出,“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全国各地科普资源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明显,各类科普主体往往注重自身科普资源的规模化打造,而忽视科普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的建设。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科普人员、科普场所、科普设备等都与城市有着较大差距。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乡村居住人口为50979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11%。如何让这部分人共享科普成果,是科技工作者和科普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均会对农户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对于农民来说,生涩难懂的科学术语和科技知识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愿,当面临科普培训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时,他们更愿意向自己的熟人圈子求助,例如村干部、邻居、农业技术人员等。
从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如何能把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技术由难化简,由深变浅,是一门新的学科。我们的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在提升自己的科普能力的同时,创新科普方式,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另一方面,科技研究人员也要走出实验室,走到田埂间,深入到每一片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知道农民要什么、乡村振兴缺什么、科普的困难在哪里,才能更好地研究出有利于农民、有助于农业、有益于农村的科学技术。
同时,我们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科普培训参与环境。当地政府可打造信息交流、技能培训平台,建立农户科普培训需求表达反馈机制,听农民对科普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增加农户对科普培训的信息获取和反馈渠道,提高农户对科普培训的认知。我们的村干部和科普人员可以走到农民中间,与农民们面对面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将科技知识潜移默化进行普及。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走访、线上答疑解惑等形式了解农户需求,进一步调整后续科普培训计划。
农村的科普工作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普人际关系。科普的工作不在于某一段时间的突击培训,更是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和发展。因此,科普人员也需要和农民们打好交道,做农民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在培训内容上,通过引入当地和邻村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在培训方式上,通过成立科普小组、结对互助等方式增进村民互动合作频率;在参与氛围培育上,对于积极参与科普服务的农户给予奖励,鼓励农户参与村中集体事务,紧密村民联系。将科技成果散播到我国广大农村的每一片土地,让农民共享科技兴农的果实,为推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