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康 艳 审核:杨鹏斌
(银川市第二中学 2020级 靳婷嘉)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部分,无毒者当避。
纵观中华文明千百年历史,药与食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开始逐渐形成分化,既同又异,二者之间难以进行严格区分,以食为药,以食代药,二者之间逐渐形成了“药食同源”的理论。即使如今科技水平腾飞,各种推陈出新的理论接连出现,药食同源的应用仍然没有中断。
在如此压力倍增的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药膳也备受青睐,它往往兼顾药物功效与食品美味,既能得到味觉上的享受,又能使身体得到滋养,何乐而不为?
吃一道正宗的药膳前,中医药先为你下一道体质辩证,然后方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膳食。曾看到一篇正宗的药膳流程报道,首当其冲的餐前饮品便是一道铁皮石斛汁,在新鲜的石斛中加入红枣和蜂蜜,长期服用能够起到护肝的作用,之后再服酒便几乎不会喝醉。之后便是一盅熬制了六小时以上的玉竹老鸭汤,没有一点油脂,细品过后,能够安神宁心,心态平和。紧随而后的主菜香煎羊排更是浸泡在当归等药材中两到三天,将药材的味道全部渗入羊排当中,口齿间是药材和肉香的充分融合,实在为一种绝妙的享受;红尘妃子笑“有颜有味”,将新鲜虾泥做成虾饺包裹玫瑰花瓣,神奇之处便在于其美容养颜的功能;仙草龙利鱼清热明目,益胃生津……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药膳保持原料本身所具有的鲜美味道,以性味与功效的一致性为出发点,集天地灵气的药材与各种食材的完美邂逅,搅动舌尖味蕾,将药运用到生活,正是中国人骨子里对于暖心的赞美。既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从丰盛菜肴中追溯本源,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食材——米,正是药食同源的最好证明。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原始农民便完全掌握种植技术并将其推广至世界。米有补中益气.养胃生精的功能,营养价值相当完整且均衡,成为中国百姓家家餐桌上从不或缺的美味主食。既滋养了我们的胃部,也成为中国食性的精神代表。素有“白色珍珠”美称的星火大米,不仅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美味食材,也是中国百姓坚守古耕农法的质朴本心。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从来都与千年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绵延170多万年,深厚广博,“药食同源”之文化自有记载以来流传千年,如今仍然收获数万同胞交口称赞,可见,中国人民食性未来的发展变化也离不开“滋,养,补,味,乐”这几个字。这样的食性理念,既不同于过去的艰苦和节省,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豪华奢靡,而是依然偏向在健康,天然做法的同时佐以益处良多且可口的药材加以进补,已达到益身美味两全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