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花垣县“稻花鱼”养殖管理技术研究

畜牧小白
基层三农工作者,全力做好基层畜牧兽医科普宣传。
收藏

花垣县位于湘西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为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春季气温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夏季降雨较多,而冬季寒冷而且湿度较大,全年无霜期280天左右。近年来,全县大力推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2021年全县发展稻田生态养鱼2.19万亩,年产“稻花鱼”762吨,“稻花鱼”鲜鱼年产经济效益过千万,“稻花鱼”产业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对花垣县"稻花鱼"养殖管理技术进行总结,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稻田选择

稻田因地制宜,以开阔向阳,抗旱涝能力强,田梗坚实,保水性能好,耕作层较深,PH值7.5--8.5,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集中连片稻田为宜。

1.2田间工程建设

在种稻前对稻田田埂进行修整,根据地形,加宽加固田埂底部至60cm左右,夯实田埂,使田埂高出稻田平面50cm左右;有田间的地方可选择将稻田内侧硬化宽10cm左右,外侧用土夯实,内侧用土夯实,使得稻田田埂底部达到40cm左右。

1.3水稻栽培

水稻品种选择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强的水稻品种,如紫米、黑米、玉针香、野湘优等水稻品种,水稻栽插密度为20--30cm,适度密植。

1.4苗种投放

苗种以投放“湘西呆鲤”等鲤鱼苗种为主,规格为50--100g/尾,每亩投放200--300尾;在开好“渔沟”“鱼溜”后投放苗种为宜,一般于6月上旬完成苗种投放。

1.5“渔沟”“鱼溜”开挖

在水稻栽插一周后开挖“渔沟”“鱼溜”;“渔沟”根据田块形状开挖“一”“十”“#”字沟,“渔沟”在插秧后一周开挖,将挖沟处的秧苗移栽到“渔沟”两边的垄上,将沟里的底泥朝两边抹平,“渔沟”深30--40cm,宽50--60cm;一个月后再重新清理“渔沟”1次,1亩以上的田块开挖“鱼溜”,“渔沟”“鱼溜”占稻田面积的8%左右。

1.6投饵

投喂适量的玉米粉、米糠、麦麸、豆饼、酒糟豆渣等农副产品,一般在鱼溜处投喂,每周投喂2--3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

1.7日常管理

加强巡田、经常检查田埂是否渗漏、塌陷,渔沟、鱼溜是否畅通,及时清理田间杂物及敌害生物;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尽量深灌,水稻分蘖期保持渔沟、鱼溜有足够的水,水稻抽穗杨发和灌浆成熟期保持12--18cm水位;鱼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平均每月使用生石灰1次,每次使用量为2--3kg/亩。

2结果

2.1 “稻花鱼*产量

近年来,花垣县稻田生态养鱼发展稳定,“稻花鱼”亩产35--62kg之间,紫米和玉针香等水稻品种亩产一般在380--500kg之间,实现了稻渔双丰收。

2.2经济效益

“稻花鱼”鲜鱼直接销售,近年来价格维持在50元/kg以上,每亩“稻花鱼”收入在1750元以上;稻田养鱼水稻保持稳产,其中紫米加工成糍粑或月饼等销售,亩产收入在2200元以上,玉针香米的收入在2000元以上。

3讨论

花垣县历来有种植紫米和玉针香等水稻品种的传统,这两个水稻品种耐肥力强。同时,通过养殖“稻花鱼”,鱼的排泄物被水稻吸收,促进水稻增收,实现“稻渔”双丰收。花垣县历年来有养殖“稻花鱼”的传统,花垣县苗鱼馆、鲜鱼馆等为“稻花鱼”的销售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全县“稻花鱼”养殖技术的提升。通过养殖“稻花鱼”减少了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有利于提高“稻花鱼”及水稻品质,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水平。

近年来,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村里中青壮年较少,单纯的水稻种植经济效益低,通过养殖“稻花鱼”,同时提高“水稻”和“稻花鱼”的附加值,实现"稻渔"双丰收,对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