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海洋档案公众号)
编者按:
档案承载初心,档案见证辉煌。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海洋档案”将撷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海洋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用档案带您重温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奋斗历程,铭记初心使命,激发奋进力量,续写时代华章!
中国海洋档案馆“蓝色印记”展厅里有一面展示墙,让参观者在这里长时间的驻足停留,它就是新中国第一次海洋综合调查的展示区。原始调查记录报表,调查区域和测站分布图,领导小组会议签到表,工作现场和业余活动照片,调查图集和研究报告,“金星号”调查船模型……这些多彩的档案展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百年党史上充满魅力的蓝色画卷。
我国第一次海洋综合调查的展示区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档案馆)
一、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
1956年,党中央在研究制定《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12年科技规划”)的过程中认识到:海洋中蕴藏着重要的生物资源、化工原料和矿物资源,过去我们研究得很少,利用得更少。“海洋学”在我国还是个空白科门,应尽速展开海洋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随后,与“12年科技规划”配套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设计了“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这一重点任务,位于57个任务中的第7项,是第一部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中10个任务之一。
“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主要内容有:①开展海洋水文、气象以及生物、地质化学等方面的综合调查,编制和出版海洋图集;②通过资料分析、模型实验和理论研究,掌握我国广大近海地区海流、潮汐、海浪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以建立海洋水文、气象预报系统;③进行海洋生物、化工原料和矿产的调查研究,掌握经济海产生物的生活习性;④研究港湾泥沙淤积和防治海港建筑、船舰遭受海中有害生物破坏及化学腐蚀等问题,以防止海港泥沙、生物、化学成分等对于船舰及海港建筑物的危害。
“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为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海洋科学的重视和支持。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合影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档案馆)
二、全国海洋普查工作的组织管理
1958年4月,为贯彻实施“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决定采取大协作的方式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简称全国海洋普查),成立了由海军、中国科学院、水产部、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山东大学等组成的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时任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部副部长律巍任组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曾呈奎、山东大学海洋系主任赫崇本、水产部海洋渔业司副司长王云祥任副组长。
同年5月,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在天津成立了其办事机构全国海洋普查办公室,负责贯彻领导小组决议,组织协调与实施全国海洋普查计划;负责海洋普查的技术指导,资料、图件的收集、整理、审校、保管和服务;负责编写调查研究报告,编辑出版《海洋普查通讯》;负责调查器材等后勤保障。
全国海洋普查办公室全体同志合影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档案馆)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是中央为制订“12年科技规划”成立的专门工作机构。“12年科技规划”出台后,在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建议下,该机构得以保留。1958年11月2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将国家技术委员会和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原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属的海洋组及其海洋普查办公室(后改为海洋组办公室,成为国家科委海洋组的常设机构),也一并归国家科委管理。
为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局面,全国海洋普查实施“八个统一”的工作原则,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调查计划、统一观测项目、统一技术要求、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船只指挥、统一资料整理和统一器材供应,并分别在北海、东海和南海成立海区工作组和调查队,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同时,结合当时海洋工作力量非常薄弱的形势,采取**“调查与研究相结合”“专家与群众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群众路线”等思想和理论应用到海洋工作实践中**,促进提高海洋科学研究水平,普及海洋科学知识,为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海洋事业锻炼队伍。
三、成果及其对中国海洋事业的影响
全国海洋普查的调查工作于1958年9月正式启动,1960年初转入内业资料整理,年底基本结束。来自海军、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水产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多个单位的2000余人参加了相关工作,其中包括200余名即将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和600余名科技人员。
除东海区台湾省附近和南海区大片海域未能进行调查之外,全国海洋普查调查区域覆盖我国大部分近海区域,调查方式有断面调查、大面观测和连续观测三种,调查学科包括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累计获得各种资料报表和原始记录9.2万多份,图表7万多幅,样品和标本1万多份,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与研究,形成了第一套反映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的系统资料、图集与研究报告,为我国海洋开发、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此基础上,1966年、1967年和1976年,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先后完成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10册)、《海洋综合调查图集》(14册)和《海洋综合调查报告》(10册,第9册未出版)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全国海洋普查工作成果展柜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档案馆)
全国海洋普查工作成功地推动了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1961年国家科委及其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联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海洋调查规范——《海洋调查暂行规范》,为我国此后开展的海洋调查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在全国海洋普查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的基础上,我国从此开始了常态化的近海断面调查,除十年动乱期间停了几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建立了集标准制定、实施调查、科学研究和成果研制为一体的调查项目构架,引导了改革开放后陆续开展的历次海洋重大调查项目建设;促进了我国完整的海洋科学学科的发展,催生了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等海洋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建立;促成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等我国众多重要海洋机构的建立,直接推动了1964年国家海洋局的成立。
2009年,“全国海洋综合大调查”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十大海洋事件”之首,其评价是:1958~1960年我国的海洋综合调查取得了系统全面的我国基础性综合海洋资料,掌握了我国近海海洋水文、化学、地质和生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使中国海洋科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是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四、全国海洋普查的当代精神价值
全国海洋普查工作成果在60多年的新中国海洋事业征途上一直闪烁着璀璨的光芒。1988年在纪念全国海洋普查30周年之际,时任海洋普查办公室技术指导组组长的毛汉礼先生提出了“普查精神”,认为“确有一些带普遍性的东西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并将其归档为四个方面。
**第一,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当时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相互支持、大力协作、积极参加,无条件地去努力完成。
**第二,尽量争取高质量高速度。**全国海洋普查是10年任务,3年完成的,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
**第三,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海洋普查的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都很差,海上工作环境尤为恶劣,是全体普查工作者不畏艰苦,服从分配,共同努力,促使普查工作取得圆满的结果。
**第四,严格的科学态度贯彻始终。**从采取科学与民主的方法制订实施计划,到组织骨干力量研究制定技术规范,再到“三结合”的工作方法,采取有力措施严把资料质量关等,都体现了海洋普查工作从始至终的严格的科学态度。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综合海洋考察队首次开航纪念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档案馆)
时任海洋普查办公主任松文当时曾提出“我们要反对浮夸,我们要拿出革命干劲,实事求是地来进行调查与研究工作。”这也是“普查精神”的真实写照。
如今,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历史已尘封在中国海洋档案馆一个个档案案卷里,但其蕴含的精神财富,依然是我们建设海洋强国路上需要汲取的力量。
资料来源:
1.中国海洋档案馆馆藏档案。
2.海洋普查通讯(创刊号),国务院科技委海洋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1959年2月。
3.毛汉礼等,《纪念全国海洋普查, 学习“普查”精神》,《海洋通报》,1988年第4期。
4.徐渡,《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海洋科学》,2010年第4期。
5.聂文婷,《聂荣臻与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党史文汇》,2012年第1期。
6.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大事记(1958-2018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