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视域下的指挥谋略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伴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深入,依靠强大且持续进化的算法,以及高速计算、分析、存储等优势,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军事领域亦不例外。辛辛那提大学研发的“阿尔法”人工智能软件,正是借助比人快数百倍的反应速度,在模拟空战中操控三代机击败了由美退役空军上校操控的四代机。显而易见,未来战争势必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实现智能化、无人化平台系统广泛运用,达成态势感知更加透明、指挥控制更加精准、打击效果更加高效。对于传统的东方兵学——谋略而言,是否会因此失去价值?应该说,指挥谋略,特别是强调运用思维形成暗中筹划、诡道诱导的计谋,在筹划和设计作战时仍然不可或缺,只是其运用将与人工智能技术密切相关,探究未来指挥谋略如何运用必须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指挥谋略运用的“新发端”

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人脑的延伸和补充,而指挥谋略恰恰是由人脑基于知识、经验、灵感发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二者具有共通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长,既可汇聚相关理论凝练用谋思维,也可形成用谋预案供指挥机构参考,还可催生人工智能自主设谋,是驱动指挥谋略高效运用的新发端。汇聚理论凝练用谋思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自动识别、分选、统计、记录、存储等功能,我们既能对已有的古今中外谋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又能对人类战争史进行梳理研究,在深入分析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技术背景、认知背景等基础上,明确指挥谋略理论形成及其运用的过程及结果。据此,能够优化完善指挥谋略运用的原则、手段、方法、对策等,进而凝练谋略思维方式,并能将其建构为程序化、模型化、可视化的规范内容,无论指挥人员还是人工智能,都可学习和借鉴相关内容设谋用谋。

形成预案提升用谋效率。在全面搜集掌握谋略理论及相关内容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对实际战例中指挥谋略运用进行研练分析,利于形成用谋预案。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战例中敌对双方兵力、装备、所处环境等进行充分模拟,还原作战全貌,进而再发挥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分析、精确计算、自主分析等优势,反复推演研判,能够明确指挥谋略运用得失,并梳理得出特定样式、背景下的用谋预案。尔后,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指挥谋略预案的不断进行更新完善,实现已有的预案不断依据理论研究、作战实践的发展而更新完善。自主学习进化用谋能力。既要驱动人工智能技术按照凝练的用谋思维、拟制的用谋预案等进行深度自主学习,优化完善已有算法,形成并提高人工智能自主设谋用谋能力。还要驱动人工智能学习指挥人员重要经验,加速人工智能的进化。即学习指挥人员掌握的用谋方式与技巧,及其灵活性、创造性、辩证性的思维过程,利于人工智能对实际的、复杂的、不确定的战场环境因素考虑更加全面,并能摆脱一些定势思维的困囿,进一步提升其设谋用谋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指挥谋略运用的“助推器”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与指挥人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利于辅助指挥人员高效设谋用谋,成为指挥谋略运用的助推器。联动聚智增强用谋科学性。一方面,智联多级指挥要素达成集智攻关。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分散配置的多级指挥要素提供虚拟研讨环境和辅助查询、计算、分析等功能,更好地支撑不同指挥要素聚智研判生成谋略。另一方面,智辅多级指挥要素达成脑机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信息感知、处理、研判、决策、评估、调控的实时化和一体化,为指挥人员提供更多态势数据、分析判断更多情况、预先拿出相关预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指挥人员的耳目和脑力效能,扩大其思维联想的广度、增强其思维谋划的深度。从而达成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指挥人员用谋过程更加科学。

推演完善增强用谋准确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将生成的谋略内容进行实验、论证和优化,特别是依靠“脑机对抗、机机对抗”等推演方式,找出推演过程中显现的突发状况、偶然的错误数据、难以察觉的失误等,进而通过多领域评估、全方位分析,探知其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把谋略内容“模拟”到战役战斗实际过程中,从而检验其可行性和准确性,利于达成完善谋略内容的目的。同时,当指挥谋略运用之际,还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全程监控用谋,时刻推演分析谋略运用与当前态势发展能否匹配及相应对策,进一步达成精确运用指挥谋略的目的。相互纠错增强用谋持续性。指挥人员与人工智能在施计用谋时共同发挥效益,通过相互纠错的方式利于确保用谋持续生效。一方面,在施计用谋过程中,指挥人员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辅助设谋建议、监控用谋效果等加以关注,辨明其是否出现使用不足、错误使用、过度使用的状况。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要善于察觉指挥人员设谋用谋存在的不足之处,如,施计用谋滞后于战场态势发展,或无法适应突发情况等,人工智能应进行及时、有力的提醒,确保指挥谋略运用持续向着正确方向前进。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指挥谋略运用的“切入点”

谋略并非是单一一方思维活动的体现,一方用谋,势必与对方产生活力对抗。在双方都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下,势必还要关注己方指挥谋略运用如何胜过对方人机协作能力。瞒天过海,欺骗人工智能技术产生错觉不意。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强大的算力算法,但其仍未摆脱出现错觉和不意的弱点。复杂的环境,可能会导致人工智能因算法欠缺而处置不利;突发的干扰,可能致使其因数据解析偏差而出现误判。由人工智能技术运行机理入手,欺骗其产生错觉和不意,极有可能成为用谋的新思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自主学习,可谓是一种弱监督学习,存在着样本分布偏移大、新类别多、属性退化严重、目标多样等固有问题,一旦对其算法模型的运转加以干扰,就可能由数据解析偏差带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错觉和不意。法国和瑞士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实验显示,这样的干扰可导致计算机将松鼠看成灰狐狸,或将咖啡壶看成鹦鹉。而当科学家在停车标志上贴上一些无关紧要的贴纸,人工智能程序会以为那是限速标志。可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自主学习的原理,弄清算法弊端,便可有针对性的施计用谋,迫其产生错觉和不意。

攻心惑心,降低对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效果。即便是人工智能技术功效凸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赋予其所有权限,由人来使用和制约人工智能技术至关重要。据此,影响对方指挥人员心理和认知,降低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能够为指挥谋略运用提供又一思路。包括:压制对方指挥人员心理。借助于广域、多类、全程的心理战,特别是利用各类公开媒体或其他手段实施心战欺骗,对敌方指挥人员进行心理震慑、强化心理暗示、加大心理压力,将影响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影响对方指挥人员认知。如,针对敌方指挥人员运用“常见不疑”或“怒而挠之”的谋略,迫其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也难以有效发挥感知、决策和控制效用。釜底抽薪,毁瘫承载人工智能技术设备设施。人工智能技术的运行依赖于硬件设备设施,包括:承载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子元器件、人工智能技术编配的场所设施及其运转所需的各类外部设施,如电力设施等。细致谋划对支撑人工智能技术运行的设备设施发起攻击,利于拓展用谋范围。一方面,突施毁瘫。如,利用针对芯片、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直接实施攻击的电磁脉冲炸弹,凭借爆炸时产生的高能电磁脉冲,能够破坏较大范围内的智能系统电子元器件,以及针对电网实施攻击的石墨纤维炸弹,能够造成电网短路中断。依据战局发展突然加以运用,能够有效摧毁相应的设备设施,迫敌无法应对和反制,极易快速陷入失智状态。另一方面,隐匿破坏。如,采取隐蔽渗透、潜入的方式,毁瘫承载人工智能技术的指挥机构、维持人工智能技术运行的电力设施等设备设施等,同样将制敌于无形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 光明军事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科普叶小溪
秀才级
。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指挥谋略运用的“新发端”
2023-12-12
科普6566f84b6b54f
秀才级
中国加油
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