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保障是战术兵团、部队为遂行战斗任务而组织实施的保障。包括战斗作战保障、战斗后勤保障、战斗装备保障等。机械化时代,战斗保障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战斗保障的内容较少、范围较小、时效较低。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虽然促使战斗保障的内容增多、范围增大、时效增强,但是战斗保障行动仍然以人为主体,还不能满足信息化战场精确化、可视化、全维化的保障需求。
未来智能化时代,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驱动下,战斗保障模式将发生颠覆性变革,主要表现为可视精准式保障、智达配送式保障、自主伴随式保障、智享融合式保障等。
可视精准式保障
可视精准式保障,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颠覆性技术支撑下,战斗保障力量基于智能化保障体系实施的可视化和精确化的战斗保障行动。这一保障模式,主要适用于大范围、长距离、多批量(次)的战斗保障。传统条件下作战,受技术条件限制,战斗保障行动难以实现可视化和精确化。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例,为了遂行约100个小时的地面进攻作战行动,美军在中东储备了足够使用60~100天的弹药;运到战区的大约4万只集装箱,有一半没有用上,价值27亿美元的备用物资被运回国内。同时,美军运抵战区的4万多个集装箱,由于不“透明”,接收单位不得不把其中的2.8万个集装箱一一打开,重新清点和分发,到战争结束时还有8000多个集装箱没有打开。由于美军弹药保障的不精确和物资器材保障的不透明,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对战斗行动造成了一定影响。美军为汲取教训,战后曾组织专家对此进行研究论证。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发展和创新应用,在泛在智联战场“云网络”支撑下,将能够实现战斗保障在需求感知、资源调配和行动控制上的颠覆性变革。首先,保障需求实时感知。在保障需求上,战斗保障力量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感知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的需求信息,比如网络通联状态、装备损毁状况、物资消耗情况、伤员分布和伤势程度等,并基于智能化指挥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判断,为保障资源调配和保障行动实施提供依据。其次,保障资源动态可视。在保障资源上,通过在保障物资、保障器材和保障设备上安装的各种无人感知装置,实时获取保障资源的种类、等级、数量等信息,实现保障资源从生产、存储、运输、分发和消耗的全过程动态可视。第三,保障行动精确可控。在保障行动上,战斗保障力量利用智能化指挥信息系统和智能化保障装备,构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实时信息交换和安全可靠通信的人机结合指挥网络,全程实时跟踪保障需求、保障资源和保障力量的动态变化,实现对保障行动的远程可视和精确可控。例如,后方医疗卫勤专家可利用远程智能会诊系统接受前线疑难救助咨询或者直接对前线受伤人员实施网络在线诊断治疗;后方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可利用远程智能维修系统,分析装备故障原因、确定装备维修方案、指导装备维修行动,还可以利用遥控无人系统直接实施远程装备维修行动。
智达配送式保障
智达配送式保障,是基于智慧物流理论,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以无人系统“点对点”直达配送方式进行的战斗保障行动。与可视精准式保障相比,智达配送式保障模式,主要适用于小范围、短距离、少批量(次)的战斗保障。传统条件下作战,以人为主体的战斗保障受敌情和战场环境影响较大,在敌情威胁较大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人员的较大伤亡,在面临复杂地形、沾染区、火力控制区等区域时人员难以到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斗保障效能。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发展和无人系统的作战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人员伤亡和区域限制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保障物资由被动供应配送向主动直达配送的转变。随着无人系统智能化程度和综合性能提升,空中无人机、地面无人车、水面无人船等“无人尖兵”均可执行直达配送任务。首先,按需定制下单。各保障对象根据承担的战斗任务,向战斗保障力量提出保障需求,明确各种物资配送的时间、地点、种类和数量等。战斗保障力量借助智能分拣系统,将保障对象所需物资信息和清单推送至承担配送任务的无人系统。其次,直达精确配送。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不同平台的无人系统借助智能调控算法自主分配任务、自主规划路径、自主导航定位,将保障物资以“点对点”方式直达精确配送给保障对象。第三,供需精准对接。在无人系统直达配送过程中,后台保障机构和人员能够全程可视战斗保障行动,既可以精确掌控按计划配送物资的种类、数量和位置等信息,也可以根据战场态势变化情况及时改变物资配送的方向、种类和数量等,实现保障资源与保障需求的精准对接。
自主伴随式保障
自主伴随式保障,是为了有效节省人力和提高保障效能,利用人机交互、增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颠覆性技术,以无人系统伴随、就地快速“打印”等方式进行的战斗保障行动。这一保障模式,主要适用于人机混合集群行动时无人系统遂行的近距离随队战斗保障,以及具有就地展开“打印”条件的战斗保障。传统条件下作战,伴随保障主要由人或人操纵相关保障设备完成,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效能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战斗保障需求。随着语音、手势、脑机接口等人机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化无人保障装备的作战运用,在人机混合集群行动时,将能够利用不同平台和功能的无人系统自主执行伴随式战斗保障任务,有效提升战斗保障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例如,美军研发的Bigdog四足机器狗,能够负重近200千克,以每小时约12千米的速度行走32千米不需要添加燃料,可以攀越35度的斜坡,能够听懂语音指令,在行动中紧随作战或保障人员实施伴随保障。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系统的续航时间和机动能力将大大提高,从而更加有力支撑其执行伴随战斗保障任务。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4D打印)的突破发展,将助力自主伴随式保障。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纷纷开展增材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2017年,美国陆军开发了“3D打印按需小型无人机系统”。该系统由专门的软件和3D打印机组成,可将士兵需求录入到无人机的任务规划软件中,在24小时内就能完成无人机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流程。经测试,由3D打印制成的小型无人机,最高飞行速度可达88千米/小时。此外,美国陆军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40mm榴弹发射器及其配用的训练弹药,在室内和室外靶场测试中均获得成功。在未来智能化战场上,为提高战斗保障的时效性和精确性,战斗保障力量可以利用3D打印、4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直接把武器装备的损坏部件打印出来,实施现地快速换件维修;还可以将组成装备的所有部件逐一打印,快速装配成新的武器装备,以替换重度损坏或无法修复的武器装备。
智享融合式保障
智享融合式保障,是在军地一体化体制机制支撑下,按照“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思路,充分挖掘和发挥社会保障资源的作用,依托军地联合“保障云”和军地一体化智能保障平台实施的军民共享、融合一体的战斗保障行动。这一保障模式,适用于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的战斗保障。为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不同的国家根据国际环境和本国国情选择了不同的军地一体化发展模式。例如,美国、俄罗斯、日本、以色列分别选择了“军民一体化”“先军后民”“以民掩军”“以军带民”的发展模式。对于战斗保障,要摒弃“各自为政”“另起炉灶”的模式,充分发挥颠覆性技术在创新形态上的超越性和替代性、在作用效能上的革命性和破坏性,通过拓广度、强深度、提效度,推进军地一体化保障的良性互动。智享融合式保障在组织实施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首先,构建智能化综合“保障云”。在论证战斗保障需求基础上,借助地方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物流平台,构建军地联合、互动双赢的智能化综合“保障云”网络体系,真正打破军地分割界限和利益藩篱,为战斗保障提供可靠条件支撑。其次,基于“保障云”军地联动。依托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等共享平台,按照平时应急、战时应战、平战一体的建设要求,搞好军地保障系统对接,实现保障信息、保障资源、保障力量、保障行动的智能匹配和一体联动,形成军地协作、交融互促的良好局面。第三,基于智能平台灵活组织。在智能化综合“保障云”支撑下,采取智能共享和需求订制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战斗保障行动。其中,智能共享,就是军地实现基于智能化保障平台的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和信息共享;需求订制,就是由战斗保障力量提出满足遂行战斗任务需要的个性化保障需求。美国IBM公司的“沃森”超级计算机根据美陆军为其提供的350辆“斯特赖克”战车过去15年的维修历史记录和相关的50亿个传感器提供的海量数据,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自动标记车辆存在的异常现象和故障位置,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通过军地智能共享有力提高战斗保障的及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 光明军事
作 者:宋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