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以前,美海军建设的方向一直围绕着与红海军在大洋深处进行舰队决战这一中心展开,当红海军的威胁不复存在,针对作战对象没有苏联般的常规军力,更没有在远海威胁美军的实力的,低烈度,小规模的作战需要开始增长。这使美国认为,只有主动深入到作战对手的近岸海域作战,才能最大限度拓展美国的海上防御边疆,从而更好地确保本土安全。2002年,美国海军又提出了“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的概念,标志着其“近海战略”正式替代了“远洋战略”。另外,随着冷战时期建造的水面作战舰艇也即将迎来退役潮,濒海战斗舰就此应运而生。
从最直观的外形上看,濒海战斗舰的外形设计都颇具科幻感:“自由”级的船体采用的是“先进半滑行船体”的设计,“独立”级的船体则采用了不太常见的“三体穿浪式”设计。
“先进半滑行船体”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海军舰艇,它在舰首取消了球鼻艏,以深V型舰艏代替,来切开波浪;在舰尾增加了一个宽大的舰艉,以便在高速航行时为尾部提供升力。由于吃水浅,阻力小,洛马公司形象地喻其为“海刃”。
“独立”级采用“三体穿浪式”结构,全船由三个船体组成。中间为主体,两侧为翼体,如同自行车的辅助轮,上层的甲板由三个船体共用。翼体可以为主体提供对针对水雷和鱼雷的保护与结构的支撑,使甲板空间大、内部容积大、抗风浪能力强。
根据洛 马的说法,整合“自由”级的动力系统的难度在美国海军史上仅次于航母的核动力装置。“自由”级装载的2台MT30燃气轮机和2台柴燃联合动力(CODAG)机组,使其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动力持平;“独立”级的装载的4台LM2500燃气轮机,则使其动力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相当。换而言之,就是把一艘大型驱逐舰或巡洋舰的动力装置安装到一艘只有护卫舰大小,甚至比护卫舰还轻的船体上。在这样的动力的加持下,“自由”级最高航速可达47节,“独立”级也可达45节左右。环顾世界海军,作战舰艇的最大航速普遍只在32节以内,濒海战斗舰也因此具有了其他战舰不可比拟的高速航行能力。
不只是高速,LCS动力系统的先进之处还在于,它使用喷水转向。强劲的动力配合4台喷水推进器,再加上灵活的的艏侧推装置赋予了LCS优异的机动性。直行时,LCS能在约250米的距离内从航速30节减速至0,在约360米的距离内以30节航速突然转弯。全速航行时,LCS可在约800米的距离内进行360°回转。
模块化:LCS的吨位不大,却被赋予了反潜、反水雷和反水面战三个重点作战任务,以及态势感知、侦察监视、协助特种作战、人道主义援助等诸多常规任务。要在如此一艘小吨位舰艇上实现诸多战术目标,无疑是困难的。为此,美国海军提出了模块化的方法,即将执行反潜、反水雷、反水面战三大主要任务所需的装备分装打包,舰艇本身作为搭载模块的平台和骨架,只具备基础的侦察和自卫能力,辅助其他海军单位完成低烈度任务。在需要时,根据任务和场景的不同,再装备相应的作战模块,遂行专门作战任务。
智能化:LCS大量采用了智能化控制,舰员数量同以往的护卫舰和驱逐舰相比大幅减少,仅需不到100人就可执行任务。其中,“自由”级核心人员仅40人,加上任务人员35人,共75人;“独立”级核心人员40人,任务组人员38人,共78人。
然而,不少评估认为,尽管LCS集成了不少高精尖技术,但其内部多功能之间相互矛盾,不相融合。一方面,由于空间限制,LCS没有配备垂发系统,火力打击能力弱,打击距离短,非常单薄;另一方面,LCS小吨位空间与大动力系统的矛盾挤压了作战装备的安装空间,也为后续装备的升级划定了的“天花板”。由于吨位、甲板面积的限制,所能安装装备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尽如人意,所能发挥的防空反舰效能也就打了折扣。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 光明军事
作 者:陈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