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无人作战时代士兵如何定位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近年来,无人机作战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样式。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察打一体无人机打击亚美尼亚地面部队,标志着无人作战不再是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特有的作战样式。随着人机交互、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技术的加速发展,新一代军事技术革命正在改变战争形态,以无人机和功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型士兵将成为战场主角,主宰战场几千年的人类士兵在未来战争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需要我们重新定义。

末端决策——作战指挥的“神经末梢”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更新迭代,从作战指挥到末端落实,作战行动的每一步都将更加智能化、自主化。技术虽然能够弥补战术运用上的不足,但人类的思维逻辑不会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特别是战争中对复杂问题的界定和处理需要人类的理性认识、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

在未来的无人作战中,人类士兵的主要作用是对无人作战系统的有效控制,如同作战系统的 “神经末梢”,完成作战指挥“神经元”的末端感知、控制、维护等功能任务。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士兵的战场生存指数,更提高了作战效益,减轻了士兵的负担。士兵作为作战指挥的“神经末梢”,一方面要贯彻指挥员决心,对自己所控制的无人作战系统下达指令,另一方面要对无人系统反馈的各种情报信息进行即时处理、共享,达成作战指挥的闭合回路。正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让·克里斯托夫·诺埃尔在他的文章中所说,“未来士兵将成为控制一群机器人的牧羊人”。

2015年,在叙利亚战场上,俄军首次投入成建制的机器人连队,仅用20分钟便取得歼敌77人的优异战果,攻下了叙军难以攻占的754.5高地。战斗中,俄军在“仙女座-D”自动化指挥系统支撑下,使用空中的无人机“蜂群”对敌实施侦察监控,地面的无人战车“狼群”则迅速突进打击,并由远程火力打击单元——“洋槐”自行火炮群提供火力支援,实现了全维侦察和饱和式攻击,迅速达成作战目的。而这场机器人战斗背后,仅仅是二十几个人类士兵和指挥员组成的指挥控制中心的完美运作。人类士兵在这场无人化战斗中既是无人作战系统的技术端末,又是指挥决策的战术端末,是指挥员指挥决策到末端落实的重要桥梁。

无人作战对士兵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末端指挥员,士兵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与战术素养,不仅要熟练掌握无人系统平台操作与控制,还要灵活把握战场态势迅速做出针对性处置。

后台设计——战术行动的“动作指导”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战场的高度无人化,未来士兵将从台前主角变成台后幕僚。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无人化武器装备的功能发挥,来源于对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仿真。士兵在行动层面将成为无人化武器装备动作的设计者。作战行动是否有效,受到动作指导的直接影响。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为了应对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美军很早就提出平行作战思想,并大力发展了军用AR技术,即在虚拟空间实施一场相同的战争,通过部队在虚拟空间的作战效果及时调整现实部队的行动。平行作战旨在利用虚实结合的指挥决策方式,达成作战效益的最大化,避免指挥决策失误导致战争失败。未来士兵将在虚拟空间设计并印证无人作战系统的动作、反应、情景处置等能力,并在现实行动中发挥无人作战系统相应功能。

士兵对无人作战系统的战术行动设计,立足于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技术,这种人机结合的方式被称为“自由发挥”。随着人机交互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士兵甚至能将自己的思维转接到无人作战系统中,其自然人的能力在机械身体的加持下将大幅放大,完成人、机不能独立完成的行动。在智能系统平台辅助下,士兵的设计要求将趋于简单化,通过简单的指令甚至口述的方式指导无人作战系统完成进攻、排爆、搜救、运输等作战行动。士兵将随无人作战系统的功能不同而区分专业或兵种,并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化水平,既要熟悉无人作战系统操作使用,更要精通系统的设计功能,将指挥员的战术思想用指令表达出来。士兵在无人作战中的后台设计贯穿战前筹划准备、战中实时调控和战后的态势控制全过程。

侦察监视——战场管控的“守望先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未来战场如何从战场大数据中挖掘出有效信息,是战争致胜的关键。2017年美陆军发布《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战略》,主张全面普及无人战斗车辆,增强陆军机动作战和态势感知能力。未来无人作战中,战场情报搜集主要由无人化武器装备完成,通过视频、图像拍摄、红外感知等传感技术对战场实施实时监控。人类士兵将在系统后台担任战场管控的守望者角色,处理各系统单元汇总的情报信息。

现代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数据致胜的战争,谁掌握数据或率先从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谁就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美军自伊拉克战争开始使用的C4ISR系统,经过多年升级更新,其“获取-传输-处理-分发”全信息流程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由最初的63天减少到20小时,精准性也大幅提高。而人类士兵在这一过程中,则是系统异常情况的处置者,一方面要处理系统的功能性损坏,另一方面要解决系统难以处理或辨别的问题。

战场变幻莫测,通过系统搜集的大量情报信息,远远超过人工处理的能力。因此,战场情报处理需要人机结合。美国DARPA启动的“梅文计划”正是以此为研究方向。“梅文计划”是一种旨在当图像中出现值得关注的物体时,向士兵发出警报的算法,由士兵对相关信息进行再处理,并对可能存在威胁的事物予以打击或控制,确保战场始终在我方控制之下。因此,士兵在作战中必须具备对多个战场空间情报的深度认知能力,在出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

随着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战系统对图像辨别与判断将更加精准,士兵的压力大大减轻,其功能也将逐渐聚焦于战场监控与指令下达。

协商控制——过渡维稳的“谈判专家”

过渡维稳是作战行动结束后为维护占领区的稳定而展开的行动,关系战争能否达成政治目的、顺利收局,是未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维稳要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既要照顾战场民众的反战情绪,又要协调各方势力的利益关系。

伊拉克战争主要作战行动结束后,美军因战前未系统筹划过渡维稳工作,导致伊拉克人民人从无序自发式的与美对抗到不断壮大的有组织抵抗。美军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大量美元不断投入,军事力量不断调入,致使美军陷入无底洞的战争泥潭。据统计,至2010年8月31日,美军宣布撤离伊拉克,其在作战行动中伤亡仅100多人,而在过渡维稳过程中死亡人数高达8000多人。

战后维稳工作涉及与人的交涉,是未来无人作战系统的功能弱点。人工智能在情感计算方面的进步可以使无人作战系统快速分析出人的喜怒哀乐,但对人的心理动态难以把握和有效应对。特别是在生存威胁面前,人往往对直接实施战争的无人系统等抱有戒心和恐惧,而人工智能不带任何感情的绝对理智会加剧紧张氛围,致使战后维稳工作难以推进。战后维稳需要人与人的接触。无人作战中,人类士兵间接参与作战,既熟悉战场环境和军情民情,又能以自然人的身份与民众接触,便于协调己方与敌方民众的意愿,是最好的中间人。因此,未来士兵必须要有灵活的处事能力和谈判手段,在战后维稳工作中充分维护己方利益。

无人作战是即将普及的作战样式,对士兵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在人工智能、云、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撑下,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无人和有人作战系统。美国DARPA提出“阿凡达”“士兵视觉增强系统”“增强人体机能外骨骼”“班组X核心技术”等项目,以及德国“IdZ-3”系统、俄罗斯“战士”系统、英国“未来士兵构想”等概念,均是对未来士兵作战展开的前沿技术探索。

总之,未来士兵将从主要战斗人员转变为末端技术员,只有全面掌握信息系统技术与技能,才能在无人作战中发挥突出作用。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 光明军事

作 者:诸杨帆 付浥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