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平平无奇的常规弹药系列稿件(三)火箭炮:天降正义的死亡之雨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鸿爪雪梨

策划:武玥彤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无论是迫击炮、榴弹炮或是加农炮,虽然射程已从几公里覆盖到数十公里,但它们射程的“天花板”是极为有限的。原因很简单,炮弹的射程极大的取决于炮口初速,而炮口初速则受到了发射药包的做功能力的直接影响,做功能力越强,炮管内所需承受的热量和压力就越大,对于炮管的力学强度的要求就更高。在钢铁产量较低、质量不佳的近代,常可见各种黝黑笨重的“巨炮”,就是“强度不够、厚度来湊”的真实写照。材料科学和兵器科学的发展是螺旋上升、互相追赶的,至今身管类的武器,仍无法逃脱“射程越远、身管越壮”的循环。

图1 古代火炮(图片来自网络)

从这个角度来说,火箭弹是一种当之无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器,它给陷入死循环的身管武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意味着弹药的射程可以不再被发射装置卡住脖子。火箭弹的基本结构较为简单,由战斗部、弹体和火箭发动机组成,之所以称火箭弹的动力装置为“发动机”而非“发射药包”,是因为在脱离发射器后,火箭弹仍然在持续获得推力,先进的火箭发动机已经可以做到一次点火、多次作用,且推力可变,这样一来,火箭弹的飞行姿态和飞行时间就可以得到精确控制。

火箭弹问世后,聪明的苏联人马上想到了火箭弹的最佳用法,制造出了“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并于二战后期投入战场。侵略苏联重镇奥尔沙的纳粹军队“有幸”见证了喀秋莎第一次作战的威力。当炮火袭来时,德军猝不及防,在数秒的时间内承受了声势浩大的密集火力打击,而不到十秒之后,一切又悄无踪迹。喀秋莎火箭炮得以一战成名。

图2 二战时期的苏军士兵正在安装“喀秋莎”火箭弹(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于当时的其他火炮来说,由于火箭弹不再需要厚重的炮管作为发射装置,不再需要复杂的后座机来保证稳定发射,更因为重量减轻而可以使用卡车运载的方式运动,其优越性不言而喻。战争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到二战末期,喀秋莎火箭炮的新型号BM13的装弹量已达16发,最大射程达8.5公里,一次齐射仅需7-10秒,成为了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火力配系和推毁定点工事的有效武器。

俄罗斯火箭炮家族也在远程火箭炮方面继续谱写辉煌篇章。在冷战期间研制、车臣战争中大显身手的BM-30“龙卷风”火箭炮无疑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由图拉合金设计局研制的“龙卷风”火箭炮主要担负作战地域内的火力支援,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推毁装甲目标、炮兵连队,提高突击火力密度,是俄罗斯在20世纪射程最远的火箭炮。

图3 BM-30“龙卷风”火箭炮(图片来自网络)

从二战至今,火箭炮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二战时期,这个时候的火箭弹口径繁杂、射程较小;到上世纪70年代,火箭弹逐渐形成系列化,其射程、威力进一步增大,精度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火箭炮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显著特点为火箭弹的制导化、精确化改造蓬勃发展,同时还发展出模块化发射、箱式发射、自动装填等技术,使制约火箭弹发展的射击精度、反应时间等瓶颈得以突破。

各军事强国都在不遗余力地研制或改进并推出多种新型火箭炮及其弹药,其地位与作用日趋突出。值得一提的是火箭炮不仅在陆军野战部队中作为压制火力的重要补充力量,在陆军轻型高机动部队中,也成为越野作战、快速支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在海军大型水面舰艇部队中,由陆基多管火箭炮适应性改进的舰载火箭炮是防空反导、反鱼雷、反潜、对岸攻击的有效手段,随着火箭炮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箭炮的射击精度和战斗部威力已与同口径的舰炮相当,而射速已高于同口径的舰炮,再配上相应的火控系统和供弹系统,完全可以用于对海上运动目标进行覆盖射击。

此外,火箭炮在空军战机上同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机载火箭武器不仅是攻击机、武装直升机对地攻击的重要武器,而且还可进行空空作战,威力比航空机枪大,并且可齐射和连射,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弹药压制目标,与导弹相比,还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抗干扰强的优势,在战斗部为多用途子母弹、白磷烟雾弹、干扰弹等特种弹药时,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攻击方式.

图4 中国WS-2多管火箭炮(图片来自网络)

《孙子九地》有言:兵之情主速。军队的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是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争夺战场控制权、夺取战役最终胜利的有效手段,大威力的火炮自重较大,行动迟缓,且操作灵活性不足,在快速运动、行进作战等场合短板明显,火箭弹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些缺点,而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火箭炮发射装置、火箭弹及其武器系统技术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或局部战争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