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陆基洲际导弹的徘徊歧路】
编者按:洲际导弹一直被视为世界各国国防力量的重要战略武器。强大的导弹不仅能防御,而且能攻击,特别是像洲际导弹这样远程和强大的武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在路基洲际导弹上的比拼成为国家对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即日起,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将解读美苏陆基洲际导弹发展过程中历经的徘徊歧路。
对于陆基洲际导弹而言,由历史上的需要而逐步进行了各项改进,其中最大的改进当时为应对“易损性”问题而发展出了机动式洲际导弹的概念。而机动式洲际导弹又可以分成两种,即利用公路网机动的车载洲际导弹与利用铁路机动的导弹列车。理论上讲,单从机动性上讲车载式洲际导弹比导弹列车强得多,车载式洲际导弹因为不必沿着铁轨行驶(必要时甚至不用沿着道路行驶)而具备更高的机动性,由此在隐蔽性上也比洲际导弹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图为俄罗PT-23 YTTX铁路机动型导弹系统
让人困扰的“一寸长”
由于洲际导弹的特殊性,所以其拥有者不得不时刻防备潜在敌国在决心先手打击时对洲际导弹的攻击。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说,为了更好地抵御这种攻击所以出现了令洲际导弹具备机动性的思路。
然而,如何让陆基洲际导弹具备机动性?
可能现今的人觉得既然车载式具备更好的机动性那直接选车载式就好了,但对于当时的人而言这却是个足够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洲际导弹在那个年代实在“臃肿”到难以让运载车运输。以前苏联的P-16洲际导弹为例,这个于1962年10月20日服役的导弹长34.3米、最大直径3米。
图为P-16洲际导弹的历史照片
冷兵器时代人们总说一寸长一寸强,但现代战争中对于这样长的一个导弹即使是现今的导弹运载车也难以承载(现今的洲际导弹在射程与之相近的情况下长度能缩减到P-16的一半以内),就算能被装载也很难在公路上转弯或者快速机动。于是赞同车载式设计的科学家们不得不比想象中的更早面对第一个难题:如何在保证射程且尽量保证威力不减少的情况下缩短其长度。
燃料上的难题
而这为达此目的,首要的工作当是研制出燃烧效率更高的推进剂。仍以P-16洲际导弹为例,该型导弹的最大发射重量是140吨,而其中燃油的重量就达到120吨还不止,也就是说一旦能替换以效率更高的推进剂,就很容易在保证原有射程的情况下缩短其长度并减少其重量。此外在研制出可贮推进剂之后也能减少一些体系上的“臃肿”,或许还能减少发射前的准备时间——他们将不必额外拉着装有燃料的运载车到发射阵地然后现场给导弹注入燃料,毕竟对于那个年代的导弹而言若想具备机动性就意味着不得不带着一长串的运油车,以常见的5吨油罐车而言最少需要24辆油罐车才能供给一枚P-16洲际导弹。
在大部分人眼中,或许这类技术和金钱上的问题对前苏联来讲是个难题,但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军来说完全不必在意。然而有意思的是美军当年以施里弗将军为首的团队在经过仔细考察后却选择了导弹列车,而且在总结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成本问题才如此。
美国设计师的取舍
对于一支世界公认的最有钱的军队而言,这现象看似不可能发生,然而从后世的记录来看,当时他们在评估了车载式洲际导弹和导弹列车方案后得出结论:车载式的设计意味着需要几百辆承载量达三十吨左右的车(对于当时而言这需要很精密的设计和设备,所以会是笔较大的开销),这种重量让他们对于无法正常通过本国的一些道路和桥梁,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建立配套的保障体系所需开销(这些成本上的问题也使得美军后来的“侏儒”导弹在冷战结束后很快就被人抛到脑后)。
图为“侏儒”洲际导弹运载车(原型车)
相比之下,铁路的方案看上去就可爱多了。与当时的导弹运载车不同,火车车厢对于洲际导弹而言也足够宽敞,而且一辆正常的导弹列车只要是还在铁轨上就能到达铺设着铁轨的任何角落,同时只需要设计一个用于容纳武器系统和配套人员的列车(很明显火车头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火车头)并可以通过加挂这种车厢来携带更多洲际导弹。最让人高兴的是,铁路系统现有的维护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拿过来用,在设计师们的眼里这是最耗费资金的一部分内容。
于是他们在车载式与列车式之间选择了导弹列车的方案并试图落实,虽然到最后也没间美军出过什么导弹列车(MX导弹项目应当是美国人距离成功列装导弹列车最近的一次,但最终也与“侏儒”一样只是作出了原型车),反倒是前苏联在导弹列车上搞的风生水起。
划重点
固定式洲际导弹的“易损性”:在冷战期间固定式洲际导弹大行其道的日子里,美军忽然认识到前苏联的核力量发现完全足以摧毁本国现有的几乎全部固定式洲际导弹发射场及其导弹,他们称此为“固定式洲际导弹的易损性”。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策划:赵清建
作者:谢安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