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雪鸮
策划:毕孝斌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近来,我军由轰-6K组成的“神威大队”逐渐开始正式的长航时远海训练,受到海内外多方关注。“神威大队”的12架轰-6K联袂实弹训练,最多可以携带72枚空射型“长剑-10”巡航导弹。根据美军“战斧”巡航导弹的情况统计,摧毁一个电厂、一个指挥中心需要7枚巡航导弹,12架轰-6K的“神威大队”一次性攻击可以摧毁10个战役目标,标志着解放军的武器库中又多了一种打击利器。
- 我国为何要研发高精度巡航导弹?
在上世纪末,我军为了在可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中占得先机,原本装备了大量中短程弹道导弹,不过弹道导弹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使得国家和军队在具体的使用上并未达到最佳的平衡点,备受掣肘,又不够经济:
(1) 弹道导弹造价很高,其成本甚至高于一架三代机,而这是巡航导弹无论如何无法达到的,考虑到有毒有害的燃料、助燃剂,维护更是既繁琐又昂贵,非常不经济。
(2) 弹道导弹的精度不高,我军当时装备的中短程弹道导弹误差半径在200-300m,近乎是巡航导弹的十倍,在我军的假想敌中容易产生巨大的附加伤害,于政治方面不利。
(3) 长久以来,弹道导弹总是与核弹头相结合以达成最佳的打击效果,给人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思维定式,会不必要地激发紧张形势。
90年代,我军的弹道导弹主要用于对假想敌的战略大反击中,但如何应对战役级别的冲突,以及保持较好的维护性、经济性以装备更多导弹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毕竟假想敌的每一个目标不可能都用弹道导弹攻击,在成本上不可接受,巡航导弹被当做一个最佳方案得到了研究。
另一方面,美军在历次战争中对巡航导弹的使用非常成功,甚至有穿过窗户打击大楼内目标的表现,将巡航导弹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毫无疑问,这对于当时装备较落后,但致力于军事现代化的我军冲击是巨大的。
(隶属于火箭军的“长剑-10”长程巡航导弹)(来源:人民网)
- 巡航导弹为何要贴地飞行?
现代的空中目标信息主要通过防空雷达来掌握,它依靠发射的电磁波照射目标并接收其回波,由此来发现目标并测定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及其它特性,而电磁波沿着直线传播,途中遇到障碍物,则无法通过。
因此,如果目标飞行器在高空飞行,那么无论如何它也会反射一定的雷达波,仍然会被防空雷达发现;但是,由于电磁波无法透过山峦照射,低空的侦测受到地球曲率和地形的影响,且地表会形成一定的杂波。换句话说,如果一款飞行器能够持续贴地飞行,受到复杂地形和地球曲率的影响,防空系统只有在很近的距离内才有可能发现它,到那时就来不及防御了。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受到地形的影响)(来源:科技日报)
根据之前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巡航导弹贴地的距离越近,那么它就越不容易被各处的雷达发现。而一款导弹要尽量让自己不被发现,以减少被拦截的概率,一般来说先进巡航导弹维持在地面的10-30m高度范围内,它仍然需要维持一定的高度来免受树木、房屋以及地面气流的影响。
- “长剑-10”如何减少自己被拦截的概率?
在防空作战中,防守方的雷达设施依托于阵地,构成数个圆形的有效防守范围,但事实上每几个阵地之间总会有难以覆盖到的区域,并且距离雷达的距离越远,探测能力就会有所下降。“长剑-10”在飞行的过程中具备识别分辨雷达信号的能力,并能够根据识别出的信号来选择进攻路线,从敌方防空系统的结合部通过,尽量避开敌方集中防御地域,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
此外,“长剑-10”在隐身性方面有着极大的突破,其采用了独特的埋入式进气道,避免了雷达波直接照射到转动的涡扇发动机产生巨大反射,而并非“战斧”打开的进气道结构。通过对进气道前几何形状的优化,使得空气在进气道上流速加快,给发动机供应了足够的空气。此类型进气道的进气量近乎恒定,并且进气口位于导弹弹体上方,更不易被下方的雷达侦测到不规则的形状。虽然进气口位于上方不利于导弹的机动性,但不会对全程稳定飞行的巡航导弹形成大的影响。
(“长剑”导弹所运用的进气道设计)(来源:澎湃防务)
“长剑-10”通过强化自己的隐身性能,同时不断升级态势感知能力,使得其被发现拦截的概率大大降低。
现代战争的对抗是体系的对抗,某一款武器的单打独斗作用并不大,而应该仅仅将其视作体系的一部分,并试图在体系的对抗上取得优势。 “长剑-10”也是体系的一部分,与其他“东风”导弹各有分工,互相配合使用。可以这么说,“长剑-10”与“东风-21D”、“东风-26”,共同构成了第二岛链内,我军由远及近,由动至静的打击需求,是我国国家安全最牢固的依仗。